轻轻地把佛珠放回盒子里,突然有那么一瞬间,仿佛闻到空气中有淡淡的茉莉花香。从哪里来的呢?我好奇的环顾了一下四周。我从小就喜欢茉莉花,当年在国内的时候,家里种过好几盆。每当夏天的时候,茉莉花开,屋子里就会充溢着淡淡的,醉人心脾的香气。不过后来到美国后,就再也没有种过了,那这香气从哪里来的呢?“也许是错觉吧”,我摇摇头,眼光落回盒子里,一个立在侧面的大信封引起了我的注意 ... 更多
六四大屠杀以后,虽然全国掀起了一个抗议高潮,但显然抗议群众并没有后续手段。并且随着木已成舟,各地都开始表态支持,这样就进入了一个肃杀的时代。首先是开始通缉学生领袖,21名高自联领袖,还有很多知识界人士都被通缉。当时很多人都表示愿意对这些被通缉的人士伸出援手,包括我们青年同事都表示如果遇到这些逃亡的学生领袖都愿意窝藏学生。其实后来我也读到了不少人的逃亡经历,确实是有不少素不相识的人们对逃亡中的人们给予了无私的帮助,更多的人实际上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用一句话说就是枪口抬高一寸 ... 更多
当年在大学也有暗恋啊,不是一个系的,比我高几届。 我们那时候男女生也不大说话,所以我除了在学校里经常邂逅,眉来眼去一下,从来没有什么交流的。说来也比较奇怪,要是哪天早上我起床以后心脏莫名其妙猛跳几下,我那天肯定会在学校里碰见他。 有一天我早上心又狂跳几下,我想怪了,今天我又不会去学校,结果下午我去粮管所办事,居然就看见他也在里面。 话说我知道暗恋结婚/出国/海归,然后我也出国结婚生子, 一直都没有什么联系 ... 更多
好像不很久前写的,再一查是2014年,时光如驹。 我在中学里属丑小鸭一类,瘦小,虚弱,内向,迟钝。。。同班中的一些女生现在竟然记不得班里有我这么个人 ... 更多
我在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有几个特别铁的发小。这么多年过去了,一直保持联络,说明我们能成为发小还是有道理的,那就是臭味相投。最发的发小应该就是年纪最小开始的这位吧。 发小名字叫闽,因为出生在福建。闽从小跟着父亲任职的高炮部队到处跑,部队应该是野战军,怎么跑到城市,后来她家怎么从此稳定下来,我一点没印象 ... 更多
81年暑假期间和一个同学出游。先坐船到青岛,在一个在青岛上大学的朋友的宿舍里住了一天,游青岛。青岛有些街道房子很漂亮,海滩女郎比上海的更漂亮时髦。然后火车去北京玩。从北京火车回上海时在山东泰安下车,爬泰山 ... 更多
六三之夜的悲剧成为一个民族永远的创伤,我记得六四之后港台群星创作演唱了一首歌:《历史的伤口》。当然这首歌我是早就知道,但听到已经是好几年出国之后。“闭上眼睛,就以为看不见;蒙上耳朵,就以为听不见 ... 更多
我的初恋是我的大学同学,同届同专业不同班。他对我的影响贯穿了我整个人生,留给我无尽思念。 初恋的肤色很重,常常被误认为没有洗脸。事实上他特别喜欢洗脸。我们在宿舍门口叫他,他答应着来了来了,还坚持洗把脸再出来 ... 更多
我在美国找第1份工作时就业市场很差,那时全美1年6万个H1名额根本用不完,不像现在8万个名额要抽签抢。我学的东西也比较偏,花了很大的努力在学校附近找到1份马马虎虎的工作,然后抓紧办绿卡。尽管走了某优先的通道,绿卡1个月就批了,但真拿到手是2年后。然后准备跳槽。 有了工作经验,市场也好转了点,找到一个面试机会,几乎理想的工作,公司名气,工资,工作性质,所在城市等等 ... 更多
在继续下去之前,我希望能够给大家还原一下六三当晚北京的情况。虽然大家都听说了不少,但我估计绝大多数人,甚至可能不少当晚的当事人,对于当天事件的全貌可能不太清楚。我当时就有一种要记录历史的冲动,所以对当时的报道及小道消息都收集了不少,后来到海外后又读了不少亲历者的回忆及分析,对事情的大概经过还是比较了然,当然我并没有亲身经历这一切,肯定不如现场的网友更有画面感。还有几乎所有这些描述都是来自学生和市民的,基本上没有来自军人一方的亲身经历,更没有最高层的决策过程,所以有些就只能凭推理和猜测。我在这里给大家勾画一下整个事件的概貌,这样后面有些分析或者结论才有根据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