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言两语讲“光”的历史

-- 人类对光的认识几经大反转,一些科学大咖参与其中,充满戏剧性
二泉映月

工业革命开始后,人类开始认真研究“光”的性质。早期的代表人物是牛顿,他认为光束是一系列飞行的粒子束,并试图做实验来证明这点。他在1665年做的菱镜色散实验和1666年做的牛顿环实验都显示光是一种波,不是粒子,但他坚持粒子说。因为他的名气大,那时多数人相信光是粒子。

1801年英国物理学家杨(Thomas Young)做了著名的杨氏双缝实验,用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Christiann Huygens) 的波动理论可以完美解释实验结果,这实验明确证明了光是一种波。自此,多数人接受了光的波动说。现在的高中物理课可能就有讲解杨氏双缝实验。

但事情没这么简单。1887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Heinrich Hertz(现在世界上通用的频率的单位就用这位仁兄的名字赫兹)发现,紫外光线照射到金属电极上,可以产生电火花,而可见光照射到金属电极上就没产生电火花。这个现象用光的波动说不能解释。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论文《关于光产生和转变的一个启发性观点》,用很简单的粒子说,四则运算的小学数学,完美解释了这个现象。爱因斯坦因此得了1921年得诺贝尔物理奖。爱因斯坦一生就得过一次诺贝尔奖。侠义和广义相对论,因为太异想天开,没得过诺贝尔奖。

现在的问题是光到底是粒子还是波?准确的说光是粒子,现在叫“光子”(Photon),但很多光子聚在一起又显示出波动性,或者说“光”有波粒两相性,即是波,又是粒,各有一套理论。这话听起来有点忽悠的感觉,但却是现状。做涉及光的工作时,哪种理论能用就用哪种。老手们都能在两种理论中自如的转换,按需所取。下面是杨氏双缝实验示意图

 

 0  2     
评论 
松柏的冰凌 - 07/18/23 22:53

好像普通物理里,光学学过。

青箐 - 07/17/23 23:44

我学的光学知识看来全交回给老师了😢

   标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