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1975年的事,距中学毕业1年。那时老毛还没死,我们毕业后要么去工矿,要么去农村,没啥好出路。 有天学校突然问我,说上海乐团开办五七音训班,要招学员。分配到我们附近几个学校的毕业班的是一个吹大号的名额,问我愿不愿意去应征。我回家问了父母,说可以去试试 ... 更多
七月四号独立日那天,看到李师傅在微信朋友圈发的视频。他带全家去了费城独立广场。 镜头中,李师傅的三个儿子都长高了不少,小儿子虎头虎脑在广场翻跟头,大儿子提了一把小提琴,还扎着领带,文质彬彬的样子好像在什么地方演出了。二儿子贴着文静秀丽的太太站着,太太则一脸满足地看着孩子们在笑。 好一幅家和人兴旺的画面 ... 更多
我小时候上海家庭的床多半是棕绷或藤绷的,就是用棕绳或藤绳在一个木框里面结成网状的床。现在还有买的,蛮贵的 https://www.jd.com/chanpin/64834.html 马虎或贫困点的人家就用木板床,夏天睡木板床咯得骨头疼。棕绷或藤绷的床睡几年绳子就松了,床就凹下去。那时有专修这个的手艺人,唱着号子“修棕绷嘞,修藤绷”,走街串巷。他把固定住很多绳子的很多木签拿下,把绳子抽紧,再用木签固定住,不知收费多少,可能几角或1元 ... 更多
是电动的动车(就是每节车厢都有动力)。 这是Re-Store的车。司机在车顶上。车厢最前面也是旅客座位。视野特好 ... 更多
大约1998年,我在加州Sacremento和内华达之间的地方上班。一个热心和善的老美同事,在公司朝东上山很偏僻的树林里造了一桩较大的房子,那里没有人迹,当然没电没水,熊比人多。老美动手能力真强。他先搭一个小木屋,干活晚了住那里。伐了很多大树,把木头弄光在防腐水里处理再上漆 ... 更多
记得我以前贴过这类贴的,但无妨再写一下。我那时不安心做技术,到处换工作试运气,包括混进台湾公司做管理。那公司里基本都是华人,大量装配女工像是中国东南沿海一带农村出来的难民,普通话不利索,更别谈英语。管理人员都是受过点教育,会几句英语的华人。我的资历在台湾老板眼里算很好的,所以一去就被委以重任,管2个部门70几个员工 ... 更多
我小时候家境还行的成年人都戴一块手表。记得那时上海牌N钻手表好像80几元一块,相当于一个多月的平均工资。很多年轻人省吃俭用很多年,为了结婚时买几大件,有时包括买一块进口洋表,得花2,3百元,几个月的工资,相当于在美国买辆汽车的开销。 改开后港台的电子表进入中国,外表花俏多样,质量低劣,一般几元钱一块,戴一两年电池用完后就换一块。再后来手机普及了,多数人在手机上看时间,不再戴表了 ... 更多
马家有个女儿小名菊妹,比我大十几,二十岁,绝顶漂亮,有点中东人的模样。我家有只枕头,上面绣的花非常好看,我妈说是菊妹绣的,她绣了好几只送邻居各家。菊妹在那个封闭的年代就敢在外风流,有时带不同的男友回家,在亭子间里关了门办事,马家不愿制止或无力制止。菊妹后来奉子成婚,搬出去住了,但常带孩子回娘家,有时敞着胸在弄堂里给孩子喂奶,并不忌讳邻居围观。 她丈夫阿宝是个其貌不扬的老实人,常来马家,和邻居也混熟了 ... 更多
明弟文革前好几年考上上海交大,毕业后在上海某研究所工作,好像是做军事项目。我看到过明弟的一些照片,穿带肩章的军装,带着大盖帽,1米8的身高,非常英俊。明弟没看上毛弟的女同事,却因一次偶然的机会,阴差阳错的看上一个棚户区的小姑娘,好像刚满18岁,小学文化。小姑娘长得高大健美,有一种特色的美。明弟一见钟情,发动亲友帮忙联系提亲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