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看了很多在中国的旅游美食视频,发现油条是南北各地普遍食用的早餐。网上查油条来历,没有明确的说法,估计历史太长,逐渐传开的。
我小时候油条4分钱1根,很贵。那时学徒工3年每月18元工资,合每天6角,可买15根油条,但这钱要支付1天生活所有的开支,最好还能存下点,所以不能常吃油条。那时有家邻居,那男孩和我年纪相仿,每天早上出去买根油条,戳在筷子尖上拿回家,1家5口沾酱油分食,每人0.8分,合着泡饭。
做油条要在面里放明矾,炸时油条的膨胀就靠这个明矾。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75404899.html
明矾油炸后会产生氢氧化铝,多吃损害智力,现在国际上已经明确禁止在食品中添加明矾。
不知现在国内街头摆摊煎油条的小摊贩们有多少会遵守这规定。还好我小时候穷,油条吃的不多。现在美国油条也很少。
古时候科技远比现在落后。十个古法里有不止九个不及新法。所以说真正的古法制作,往往就是低质制作,还可能有毒。比如皮蛋含铅,油条含铝,腌菜含亚硝酸盐。
中国很多人厚古薄今,大概因为祖上科技文化在世界上有过算好的时候,再经过现在宣传乱吹,误导了很多人。所以喜欢拿“古法”来哄人。其实,那时横向比较算好的甚至很精彩的东西,纵向和现在比较就不行了。认可在当时算好的东西,不等于拿到现在还能用。
这个我在北方油条是半斤,一斤的从食堂买。结果去上海亲戚家,一家人就俩根油条,还要切成薄片放酱油。所以有时也喜欢北方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豪爽劲。当然现在看少吃为妙。
我们街坊邻居里面,能每天吃许多大饼油条的就一家人,夫妻都是‘装卸社’的工人。工作就是把一袋一袋的货物抗上船抗下船。我小时候很馋,挺羡慕人家的。现在想想人家的日子也好艰难。
以前在老上海有这种说法,当然都是非常有钱的人哲学,即大饼油条豆浆都是三轮车夫的早饭 :)
是的!一般历史悠久,社会固化的地方,人们容易给自己定位在什么阶层。在北美这样的新世界,界限不太有。流动性强。
能说说上海有钱人早餐吃什么吗?有条件谁都喜欢精致生活。
我猜大概吃肉丝面,大排面,小笼生煎。上海有些欧化的“老克勒”,他们大概喝咖啡,吃面包果酱“白塔”。我小时候长辈也把奶油叫做“白塔”的
我补充一下,虽然买一次买很多。但没有经常吃的。因为算好东西了。过去日子苦的人。老来没有富贵病。邻居家过去香港做生意,大螃蟹一次吃十几个的。60几岁就血管堵塞了。做了大手术。不是搭桥可以解决的。
苏州那时是5分钱加一两粮票两根小油条。我们家一次买4根。父亲吃2根。我和我哥每人4分之3根。我妈2分之1根。
我的分数就是这么学会的。
很有趣!家家都是老爸是第一位的。我老爸都是吃好的,我就眼巴巴的盯着。直到老爷子看不下去,分给我。小孩也很聪明的。
我小时候很少吃油条,因为一根油条好像当早饭不够,吃两根太油,包在大饼里我不要吃,不喜欢大饼米饭饼,经常只吃阳春面,小馄饨也不要吃,因为里面有肉:)
北美的油条不好吃,一咬一口面粉。火腿好吃,现在不敢吃。
你小时候你妈肯定没少说你挑食。😂 我刚来美国的时候看到这里的油条也吓了一跳,没见过这么硕大的!
台湾糯米饭团里面包着油条,肉松和榨菜也挺好吃的
这个台湾糍饭团好吃。我大概17年初在上海某居民小区外的新开张的小店里面吃到的。比大陆的精致。
可惜做起来有点慢。派蛮长的队。
北美的油条不知是哪里的风格,厚厚的,像饿了当饭吃一样 :)油条就是吃它的薄脆。
我从小到大不喜欢吃面食和肉这两样东西,如果阳春面没有很多汤也不会要吃。这种偏食应该是跟体质有关。爱吃肉的一般都是身体非常强壮的。
北方单有脆脆的叫做薄脆,一片片炸出来的。
喜欢泉班的科学分析与思考。就说我们老家的金华火腿。在国内时都是家乡亲人自己腌制的,肯定没有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但没有新鲜的好吧。还有皮蛋什么的。西方人吓坏了🤯。这些习惯慢慢的改变了。自己也在考虑东西的健康问题。因为看到生病去世的人们太残酷了。所以把好自己的口。
对食品安全的问题,中西的区别恰如中西医的区别。模糊不清的经验和科学的分析。有时不愿意多说,怕被扣帽。
借你的跟帖说一下我的认知,金华火腿就是冬天用盐腌制,然后开春太阳下晒,时间久了有的会长虫,温州萧山喜欢酱油腌制肉,看到四川的腊肉跟浙江不同点,多了一道烟熏的工序
我喜欢酱油鸡,酱油肉,其他地方的腊肉感觉调料味太重了。
我也喜欢,自己做步骤也简单
是啊,做起来很简单。我还记得奶奶在屋檐下晾晒酱油肉的样子。在这里我试过几次,但是风干效果差一些。
习惯口味很难改。尤其自己家乡的味道有感情在。金华猪瘦小肥肉少特别好。不过我不会买。因为如今人心坏了。但我近年不太吃了。意大利sausage 和阿拉伯肉泥也很不错的。
嗯,其实我八岁就回到北方了,但是南方口味一直没改掉。当时北方基本上没有什么好吃的。我这辈子都不喜欢馒头,青椒和土豆。😫
口味三岁前就形成了
咱俩同命相怜。从小被扔在南方。大了又被带到北方。从骨子里就不喜欢北方的粗糙生活和寒冷。我一直吃大米。因为大米算粗粮。南边带麦芽糖,大白兔,面包等。维持小资生活。
不过,看泉班,在上海也要下乡的。
我刚回北京的时候,东北大米都吃不惯,更喜欢南方的积米,不过后来慢慢也习惯了,毕竟是米。😊
我八岁前在湖北的一个山沟三线厂,全厂很多南京人,因为是南京搬去的,后来我妈受不了湖北的热,费好大劲调到东北一个三线厂,小时候北方冬天真是没什么青菜,不过我家是一直吃米饭的,一个省事也是习惯,偶尔会做个发面的例如包子,饺子我和我妹都不喜欢吃。
握手握手,我也不爱吃饺子,好好的菜和肉,做小炒更好吃。另外,我还一直想不通包饺子这么费劲,为什么北方人觉得特省事。😂
握手!咱们这些跟父母转战南北的可怜南方孩子们。后来有条件回到南方老家和亲戚家去。我那个通体的舒畅和开心。环境,文化,饮食。人的基因就是不容易改变的。
云南也做大火腿。总统最喜欢吃西班牙火腿了,每次分一点给他,太咸了不健康。
我们这Costco怎么就没有西班牙咸肉呢,一直惦记着买一腿用来做腌笃鲜呢
超市的冷冻油条还可以
西班牙的iberico 火腿名气也很高,但一个小小的西班牙现在全世界卖他们的火腿,哪来的那么多吃橡子的猪,我怕又要和橄榄油一样,市面上有很多假的,就是不是用吃橡子的猪腌制的。问题是谁吃得出来吗?
这些事情本来就是商家的话术。
有多少高汤能比味精更增鲜?
国内有所谓的天价酱油。 酱油固然有质量的分别, 酿造的时间地点天气豆子的好坏,但是说到底也还是个酱油, 如果味道鲜美得不行,多半还是加了味精的缘故。
呵呵。
洛杉矶东郊San Gabriel那里有家Hilton。 旁边Strip Mall里面有家‘南翔小笼包’(现在大概易主改名了。但是菜单没有改太多),大馄饨汤是鲜得眉毛都要掉下来。不知道在汤里面搁了多少‘xx精’。
搁味精应该吃得出来的,吃过后嘴巴很干的。
我家也是很少吃油条,看来我没变傻的太多😀
小时候的锅都是铝锅,是不是也要打个折扣?😂
记得那时提倡过要多用铁锅。
我们家炒菜锅好像是铁的,但是烧水用的锅和蒸锅都是铝的,用稍微硬一点的东西一划就一条黑线。
自己用baking soda+鸡蛋做就可以,如果想蓬松一点选baking powder,选铝free的那种,一点不比买的差,女人在的时候喜欢鼓捣这些,现在没福利了。
一叔配方都一清二楚了,还是自己做吧,做好了上来晒晒,让我们解解眼馋。😊
我在国内时,对油条一般般,很少买,觉得没营养
确实,就是口感好。
我喜欢新鲜的炸的酥酥的油条,配上一碗馄饨汤,汤里放点酱油,紫菜,虾皮,撒上葱花。美美的一顿早餐。😊
我小时候北京只有油饼,普通的6分钱一个,糖油饼8分钱一个。偶尔吃一次,主食馒头居多。
我怎么不记得有糖油饼啊,倒是记得糖三角。😂 油饼如果炸的酥酥的也蛮好吃的,可惜我很少吃到那样的油饼。
炸的酥酥的是薄脆。
就是的。北方的油饼吃的就是饼的感觉
你说的太对了,我的印象也是这样:北京那时候只有油饼,油条是后来有了小摊贩之后才有的。那时候只有国营饭馆,油饼6分一个。在我上学的路上有一家,非常偶尔会买一个。那时候根本没有早上在外面买早点的事,家周围既没有国营小饭馆,而且我父母的消费方式也不允许。同喜欢糖油饼,不是每家店都有。总嫌上面糖的面积不够大。
很中式的吃法,低能量。
可惜我自己不会做油条,人也懒。我偶尔在中国店买几根大油条回来,切成小块,锅里放点油,然后把油条炒到脆脆的样子,小朋友们喜欢粘着酱油吃。
自己做太麻烦。美国的油条多半是华人做的,不知是否还含铝。我以前偶尔买,以后不买了。
油条配豆浆也很呀咪
我喜欢放凉的油条,有点筋道最好。小时候五毛钱一根的大麻花也是很yummy的
喜欢刚出锅的,又脆又热热的,豆浆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