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中学里学过5次工.去搪瓷厂,牙膏厂,糕团厂,织布二厂和大饼油条滩。还留下些简短回忆和几个定格场面。 去搪瓷厂就记得用草绳把一叠叠脸盆打包,夏天手臂给草绳划出许多红杠。工人师傅叫我扫地,扫完后就说你在家不大做家务吧?我愤愤不平,我在家煮饭,捡菜,洗碗,扫地都做啊,只是没扫过这么大的场地。 在牙膏厂是把新的空牙膏壳放紫外线箱里杀菌,紫色灯光蛮好看的,喜欢长久的凝视 ... 更多
还有就是社会上很多年轻人因为没有出路,已经开始反叛了。因为时代的原因,我当时和这些年轻人没有什么接触。绝大多数年轻人当时都下乡了。我回想了一下当时的邻居,其实有不少年轻人,但除了一位在工厂上班以外,其余的全部都下乡了。就像我家隔壁的出身民国名门的老先生,我前面提到过他文革期间从来不与任何人打招呼,每天到家就紧闭门户 ... 更多
看到有人说她心里有个窟窿,我立马感觉自己心里也有一个窟窿,我的是穷窟窿,永远填不满的穷窟窿。 我说的不是求知若渴,不是老想学习,念书,求仁求贤。就是直白地,老感觉自己经济上穷,换句话说就是忧患意识,没有安全感,老把自己算成穷人。出国之前没有这种感觉。发了工资就买衣服买鞋买包包,觉得钱是花不完的,因为老在挣,月底就进帐了 ... 更多
其实说到这里,我想起了真有当地农民起来造反的事情。我不知道当时全国别的地方,但在我们那里,我记得就在76年前后,有过不止一起农民造反的事情,但后来就没有见过这种事了。造反者纯粹就是山区农民,头缠红巾,举起大刀长矛起事,口号是要改朝换代,打到北京当皇帝。我记得最大规模的一次发生在下面某县城,当地农民纠合了上百人去围攻公社武装部企图夺取枪支,结果人家一开枪就作了鸟兽散,后来犯事的都被抓起来游街判刑,还有几个领头的被判了死刑。有时甚至就十几个人就敢造反起事 ... 更多
小时候有时在饮食店吃“阳春面”,就是光面,8分钱一碗2两。那时国内的面条压制不很紧实,容易煮烂,火候掌控要求高。端上来的面条往往是半熟的,中间有点硬。一边吃,面条一边还在吸水膨胀。吃到一半左右时,面条硬度就正好了 ... 更多
从来没写过影评,特别佩服会写影评的人。但是看过两遍致命女人之后有点忍不住了。这是个只有十集的美国电视连续剧,2019年出品,刘玉玲主演。说的是发生在一幢豪宅里的三个故事。三对夫妻分别在不同时期先后住在这个豪宅里,共同的是三位丈夫都出轨,三位太太都是受害者又都起了杀心 ... 更多
虽然文革之中表面上看起来全国都是一个声音,但人们的不满在暗地里慢慢聚集,这种不满最后爆发出来,直接导致了文革的结束。 虽然当时大家明面上不敢表达不同意见,但好朋友之间私下里聚在一起就会发很多议论。家父有一批以前的同事反右时一起遭难,下放在不同单位。他们有时候聚在一起就会谈论一些国是。因为当时住房条件都很差,小孩子也没地方去 ... 更多
刚刚出国的时候在温哥华短暂停留后就去了法语区,等待就读McGill 大学。 当时英文读的水平还可以说得过去,讲话也就是白菜问价的水平。那会儿我知道的法语就一句“蹦熟”。 房子租在学校旁边正好是downtown。那时候downtown基本上讲英语,很少有说法语的 ... 更多
小时候虽然条件比较差,但有时学校也会组织一些外出的活动,比如春游之类的。在我们那个年代自然不可能去什么远方,都是在附近郊区走走,就算一次出游了。不过每次出去还是很兴奋的,一是可以到外面去撒野,还有总要买点什么吃的东西带着,小孩子总觉得买来的东西好吃。 我印象中还记得有过两次春游的经历。第一次是去郊区,当时比较小,就买了几个当时饭店卖的馒头作为午饭 ... 更多
当年老妈学英语 (2014-08-06 11:05:27) 我妈第一次开始学英语是趁我在外地上大学的时候。八十年代初的一个假期我从学校回北京发现电视里开始教英语了,最开始的教材是《Follow Me》。那是全国老百姓第一次大规模学英语,我妈当然不能拉下,正儿八经地买了第一册书,每天一到点儿就跟着电视学了起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