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彼得·伊利奇·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1840 - 1893)的《胡桃夹子组曲》和C大调《弦乐小夜曲》,英国小提琴家、指挥家内维尔·马里纳(Neville Marriner,1924 - 2016)指挥圣马丁室内乐团(Academy of St. Martin-in-the-Fields)演奏;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和《奴隶进行曲》(Marche Slave),瑞士指挥家夏尔·迪图瓦(Charles Dutoit,1936 - )指挥蒙特利尔交响乐团(Orchestre symphonique de Montréal),小提琴独奏是韩国小提琴家郑京和(Kyung Wha Chung,1948 - );《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意大利指挥家里卡多·夏伊(Riccardo Chailly,1953 - )指挥克利夫兰管弦乐团(Cleveland Orchestra)。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第35号,创作于1878年,是柴可夫斯基唯一的一部小提琴协奏曲,四大小提琴协奏曲之一。(其余三首分别是贝多芬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勃拉姆斯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四首都是四位作曲家唯一的小提琴协奏曲。)由于这首乐曲是柴可夫斯基受到了拉罗的《西班牙交响曲》的激发而作的,所以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看出,两者之间有着共通的构想。这部小提琴协奏曲是一部欢快、活泼、充满青春气息的作品,它歌唱青春,歌唱生命,表现了俄罗斯人民的乐观主义精神。由于奥地利指挥汉斯·里希特(Hans Richter,1843 - 1916)与维也纳爱乐乐团似乎都不喜欢此曲,1881年12月4日首演前仅排练了一次,仅有独奏的俄罗斯小提琴家阿道夫‧布罗茨基(Adolph Brodsky,1851 - 1929)发挥水准勉强支撑,听众反应十分冷淡,遭到了来自维也纳的恶评。布罗茨基不顾蜂拥而至的批评,仍坚持在各地演出这部作品,终于让它获得了成功。柴可夫斯基也于首演当年(1881年)将这部作品改赠给他。
第一乐章,中庸的快板,D大调,4/4拍子,奏鸣曲形式。规模宏大的第一乐章表现了生活的乐趣。具有俄罗斯民间音乐的宽广气息和明朗悠扬的诗意。其主部主题具有动人的歌唱性,体现了俄罗斯歌曲宽广动人的气息,仿佛在歌唱青春、生命和大自然。
第二乐章,短歌,行板,g小调,3/4拍,三段体。其沉思般的抒情,被称为“小抒情曲”。主要旋律真挚动人,略带伤感。仿佛从远处传来一阵悠扬的歌声,使人嗅到了大自然清新的气息。
第三乐章,终曲,活泼的快板,D大调,2/4拍子,回旋奏鸣曲形式。主题令人有俄国风激烈地敲击之感,是属于俄国民俗舞曲特雷巴克的一种。以很强的节奏,快活地进行,宛如一幅人民欢庆节日的图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