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德国作曲家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 - 1750)的六首《勃兰登堡协奏曲》(德语:Brandenburgische Konzerte) ,意大利音乐家演奏团(I Musici)演奏。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德语: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年3月31日-1750年7月28日),巴洛克时期的作曲家集管风琴、大键琴、小提琴演奏家,是巴洛克音乐的集大成者,被认为是音乐史上最伟大、最杰出、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
巴赫家族发源于图林根韦希马尔,是文化史上一个显赫的音乐世家,在16世纪末至18世纪末产生了至少横跨七代、超过50位音乐家。从巴赫的祖辈至孙辈,包揽了从教堂管风琴师到宫廷作曲家、演奏家的职位。巴赫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爱森纳赫(位于今德国图林根州)的一个音乐世家,自幼接受音乐教育。父母育有八名子女,巴赫8岁进入艾森纳赫拉丁语学校,开始学习圣经、诗篇及路德宗教义巴赫排行最小。父母亡故后,巴赫迁至奥德洛夫由长兄抚养,生活清苦,15岁时即前往吕纳堡修习学业并自力更生。毕业后巴赫先后在阿恩施塔特和米尔豪森担任管风琴师(1703年-1708年),往后历任魏玛(1708年-1717年)与克腾(1717年-1723年)的宫廷乐长,以及莱比锡的教堂音乐总监(1723年-1750年)。1750年巴赫因为严重高烧导致中风而病逝,享寿六十五岁。
巴赫终生自学作曲不辍,举凡前人至晚辈的作品,无不研究。他一生极多产,其作品以质量俱佳著称,除了歌剧,几乎涉猎了当时所有的曲种,包含清唱剧、受难曲、神剧、经文歌、弥撒曲、圣咏、各种乐器的独奏曲、组曲、室内乐、及协奏曲等等。尽管巴赫没有开创新风格,但他的创作广纳了德、意、法等国的音乐手法,并以娴熟的复调技巧呈现,展现了巴洛克音乐风格的精华与深奥的思想。
但由于音乐转而追求简明、轻巧的风格,巴赫的复调音乐在其身后被视为陈腐之物,其成就在数十年内未得到应有的评价,仅仅作为管风琴演奏家与教师而闻名。虽然莫扎特、贝多芬等大作曲家均对巴赫推崇备至,但直到浪漫主义时代,作曲家孟德尔颂于1829年在柏林改编并指挥巴赫的《马太受难曲》,才使乐坛正视巴赫音乐的价值,浪漫早期以后的作曲家也多受巴赫影响。此后数代音乐家对他的作品进行了发掘、研究、整理和推广、巴赫逐渐恢复了崇高的地位。
巴洛克时期大协奏曲的代表作,莫过于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BWV1046-1051)。此套作品虽然是用大协奏曲的配器,乐章结构却采用新式的快-慢-快(除恶劣第一号的四乐章,第三号的慢板只有两个和弦),其语言精炼,手法多样而各富异趣,六首乐曲(快板乐章)皆是以大调写成,故而曲风和谐且洋溢着光彩,虽然其呈现日期为1721年,但巴赫并不是专门为路德维希侯爵的委托而“创作”的,而是将之前在柯腾就写好的乐曲,稍加修改后再以一套协奏曲的形式献上。
Brandenburg Concerto No. 1 in F major, BWV 1046
Brandenburg Concerto No. 2 in F major, BWV 1047
Brandenburg Concerto No. 3 in G major, BWV 1048
Brandenburg Concerto No. 4 in G major, BWV 1049
Brandenburg Concerto No. 5 in D major, BWV 1050
Brandenburg Concerto No. 6 in B flat major, BWV 1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