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

-- 浑浑噩噩,虚度光阴
 441 篇文章   20 关注者   
迟到往往是一种生活习惯,而不是真的太忙。
12/02/2021     0   15
习惯性迟到的人做事喜欢再等等,再拖拖,总要晚了几分钟,十几分钟才行动。 我在美国读书时华人同学中有一个习惯性严重迟到的人。比如大家约好9点出发旅游,在他家集合。9点来到他家后,他才刚起来,全家还没吃饭。十几个人站他家门口看他吃饭,等半个多小时 ... 更多
给阿黄洗牙
12/02/2021     0   38
前不久阿黄背上长肉瘤,看了兽医。兽医说要给阿黄洗牙,洗牙要全麻,要先验血,又去了一次诊所验血。全麻前要停食8小时。因为阿黄可能自己在外面找食,所以把阿黄关家里了。阿黄这辈子没停食过这么久,吵得天翻地覆,有点可怜,反正我被吵得完全没心思做其他事了 ... 更多
继续谈教科书
11/30/2021     0   7
继续谈教科书
多数教科书强调易读易懂,作者为此想方设法,费很多功夫。但也有教科书强调体系严密完整,德,俄等国这样书的多,和治学风格或者文化传统有关。这类书可能更是参考书。比如这本  Principles of Optics, 1959出版的,现在已经出第7版了,近1千页,仍然是光学界最牛的书。 https://www.amazon.com/Principles-Optics-Electromagnetic-Propagation-Interference/dp/0521642221/ref=asc_df_0 ... 更多
关于教科书的议论
11/29/2021     1   5
要研发尖端的实物会涉及到方方面面,仅凭几个聪明努力的人是不够的,比如做大型客机。而写教科书仅凭几个聪明努力的人就够了。直白点说写教科书就是把已知的知识再组合一下。类似把一堆剩饭剩菜,回锅炒炒,加点佐料,再装盘端上来。搞得好的话,会是美味 ... 更多
家里书架上的书
11/29/2021     0   22
我工作后很少读专业书,近十几年更基本不读了,有需要网上查查就行了,现在老花眼,想读也难。所以我家里很少有专业书。从国内带出来得几本专业书早就破烂不堪,象古董,不久前全扔了。但我现在家里却有几十本美国出版的专业书。那些书的来历是这样的 ... 更多
关于名利的一些想法
11/26/2021     5   17
人各有活法。有人喜欢悠闲自在,有人喜欢折腾,无所谓好坏对错,合适自己就好。喜欢折腾的一般是为了名利。中国传统提倡淡泊名利,觉得追求名利是低俗的。现在世道不再这样看了,只要合法合理,追求名利无可非议 ... 更多
关于吃米和吃面的议论
11/25/2021     4   21
关于吃米和吃面的议论
中国以前北方吃面为主,南方吃米为主。现在运输方便了,这个界限已被打破。个人观察,北方吃米的人增加的多,南方吃面的人增加的少。有个北方朋友说北方人不精明,因为吃面,一团浆糊。南方人吃米,一粒一粒算得清 ... 更多
回忆中坛旧事,米兰网友
11/25/2021     2   24
米兰是中坛一个人缘很好的中年女网友,住旧金山,言辞真诚,热爱生活,关心孩子。2012年时忽然出事故去世了。据在旧金山的中坛网友说她停车在斜坡上,下车后车滑动了,撞到她,那时旧金山一带的一些网友热心帮助办理后事,中坛也一片悼念之声。 时光如飞,这事至今已经9年多了。那时,正当大家在悼念,中坛上米兰又发了个贴,大家惊倒 ... 更多
童年的回忆
11/22/2021     5   16
我有几个小时候的场景一直记着没忘。 1. 大概4,5岁时。有几个亲戚长辈来访。他们问我:你长大想干什么?我那时太小,不知道世界上有什么可干的。想了半天,说出了我所知道的仅有的2个职业:剃头,开电车 ... 更多
从油条说起
11/21/2021     1   55
从油条说起
网上看了很多在中国的旅游美食视频,发现油条是南北各地普遍食用的早餐。网上查油条来历,没有明确的说法,估计历史太长,逐渐传开的。 我小时候油条4分钱1根,很贵。那时学徒工3年每月18元工资,合每天6角,可买15根油条,但这钱要支付1天生活所有的开支,最好还能存下点,所以不能常吃油条。那时有家邻居,那男孩和我年纪相仿,每天早上出去买根油条,戳在筷子尖上拿回家,1家5口沾酱油分食,每人0.8分,合着泡饭 ... 更多

  谁在关注二泉映月?

  标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