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求助于杨振宁,他也提供了帮助

appleton

我不认识杨振宁,从来没见过。但我曾经求助于他,他也回应我了,也提供了他力所能及的帮助。

很久以前,我因为移民申请,需要准备一些推荐信。曾经写信求助于杨振宁,只是投石问路,不抱希望会有回复。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他很快回信了,提供了一份简短的,基于他所了解的客观情况的推荐信。

时间大约是1999年下半年的时候。我当时上班的公司给我申请的劳工卡,已经办了接近两年,都迟迟没有消息,而我的H1B签证时间已经用掉快4年了。如果再拖两年多一点,绿卡还是批不下来的话,我的H1B就无法再续签了。

我之前换过一家公司,第一家公司用掉了两年多一点的H1B。到第二家公司上班的时候,H1B最多还剩4年不到一点,每次换工作,之前公司办的劳工卡和绿卡流程就全部作废,新的公司要从头来过。新的公司在我上班时,马上给我办绿卡,虽说办绿卡时间上勉强也够,但是比较紧张。

在我当时所属的州,因为按照出生国家给大陆的配额限制和官僚机构的低效,劳工卡特别慢。我的劳工卡申请,递交了将近两年,status 还是 waiting for first response,律师都一直没有收到去登招工广告的通知。我第一家公司的劳工卡申请也是拖了将近两年,才得到可以登广告的通知。

正在我为公司绿卡而焦虑的时候,忽然了解到 National Interest Waiver (NIW) 是办绿卡的一个捷径。当时,我有两位好友是自己付钱找律师办出 NIW 绿卡的,他们都把他们的申请材料(推荐信,自传,等等)给了我做参考。还有一位好友,跟我分享了他系里有位还在读博的学长通过 NIW 办出绿卡的,他也从学长那边要到了一些推荐信,分享给我。

NIW 是 EB-2 绿卡的一种,没有像 EB-1 那么高的要求。EB-1 是给杰出人才的,通常世界冠军体育健将,或诺贝尔奖得主,可以轻易申请 EB-1。NIW是EB-2, 要求是硕士学历以上,然后能攒一堆推荐信,证明申请人有出色的能力,所从事的领域对美国国家利益(National Interest)有用,NIW waives job requirement,不需要公司提供 sponsorship,即使没有工作,还在读博士的学生,都可以申请。

办理 NIW 的绿卡,有很多好处。最大的好处就是快。从好友那边知道,递交申请后,差不多一年之内就办下绿卡了。NIW 还有一个好处,就是NIW本质上和工作没有直接关系,如果换工作,NIW 的绿卡申请不需要中断而从头来过。第三个好处,就是可以和我现有的公司绿卡同步申请,相互不影响,不需要取消当时公司正在为我办的劳工卡申请。

我有硕士学历,符合 NIW 的最基本条件。于是,我开始准备 National Interest Waiver 的移民申请。

我看过好友的申请材料,基本上都是唬人的。比如,一位好友,说他曾上过 Who's Who 的名人榜。其实,他自己告诉我,那是他博士毕业的时候,收到一份 Who's Who 刊物的广告,说只要你交几十美金什么的,就可以把他的大头照和简介,放在某一期刊物的Who's Who的名单里。有点像现在的百度百科,初看好像有百科的都是名人,其实,任何人如果愿意,都可以给自己做个百度百科页面,没什么特别的门槛。还有就是,把申请人说成某个细分领域的世上稀有人才,其实,很多领域细分下去,从业人员也就同行的几十人而已。比如,我好友当时是 Lucent Technologies 某个部门的材料工程师,推荐信说他是他所从事的领域的世界 top 10 的专业人士,这话也不算错。毕竟,他在公司做的这块半导体材料的研究,估计也就 Northern Telecom 这种一两个竞争对手会在做类似的项目。愿意写推荐信的人,也都理解申请人的需求,对这种用来唬人的内容,只要道理上能说得过去,也都网开一面,不予过分计较。

我打算依样画葫芦,跟着好友们的成功案例,先准备一些推荐信。我在电脑行业上班,读书的时候,没有什么论文。能想到可能让人眼前一亮的推荐信,一封就是曾经做过实习的National Lab的导师,一封就是杨振宁。

我在 National Lab 的导师的推荐信,很快就拿到了。我在读本科的时候,大学有个 off campus program,去田纳西的 Oak Ridge National Lab 做半年的课题,跟了一位 computational physics group 的老美导师,给他编了些 Fortran 程序做些计算。课题完成之后,他发表了一份内部的 Tech Report,把我的名字放在了第二作者。第二年的时候,我读研的暑假要找实习,我联系了原来 national lab 的导师,他马上录用我了,这次是编 C++ 的程序做一个工具。这位导师是普林斯顿大学一路本科到博士毕业,学历是杠杠的。

我和杨振宁的一点缘分,在于我90年代初曾经得过亿利达奖学金,亿利达奖学金是杨振宁倡议的,由香港亿利达公司的董事长刘永龄出资设立的。当时获得的奖励是600元人民币。

我以前听说杨振宁在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Stony Brook (SUNY) 任教。我有位同学的老公,曾在 SUNY 读硕士,我以前听他说起过杨振宁挺平易近人的,据说他们学校的华人社团搞节日活动的时候,杨经常参加的,和同学们都很亲切地交流,没有什么架子。当时杨振宁70多岁,是 SUNY 物理系的招牌,虽然已经退休,据说他还兼职一些课题,一些课题还会让他挂名,这样,申请 NSF 这类基金的课题容易获批。

我打算写信给杨振宁,没有他的住址,我信是寄往SUNY的物理系。我信里表明了这是为了移民申请,需要几封推荐信,说明我是 individual with exceptional ability。因为我曾经是和他相关的亿利达奖学金的获奖学生,希望他能帮忙。我附上了一张亿利达的获奖证书的复印件。

我很快就收到了他的回信,信里附上了他的推荐信。推荐信记得就只有几行字的一段话,大致的意思就是他在大陆设立了这个亿利达奖学金,能得奖的都是top students,我是该奖学金的获奖学生,有很高的潜力,对美国会是有用的人才,希望移民局对我的移民申请予以考虑,云云。

我后来其实并没有用到他的信。

因为没过多久,公司给我办的劳工卡就有了进展,收到了可以去登招工广告的通知。毕竟公司办的绿卡不需要我额外费神搞简历推荐信和找律师,我就没把 NIW 绿卡的事情继续下去。我最终公司的绿卡,花费了大约三年半左右的时间走完全部流程(后面的两步,I-140和I-485,都比劳工卡快多了,每步都只用了一年不到的时间),等我绿卡获批的时候,我H1B的六年上限,剩下还有不到半年的时间。

 

 4  1     
评论 
二泉映月 - 10/19/25 20:33

赞老杨。Who is Who 基本是出钱买的。

我办绿卡也是这路子,找到第一份工作后开始办的,1个多月后就接到批准的通知。

   标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