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求助于杨振宁,他也提供了帮助

appleton

我不认识杨振宁,从来没见过。但我曾经求助于他,他也回应我了,也提供了他力所能及的帮助。

很久以前,我因为移民申请,需要准备一些推荐信。曾经写信求助于杨振宁,只是投石问路,不抱希望会有回复。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他很快回信了,提供了一份简短的,基于他所了解的客观情况的推荐信。

时间大约是1999年下半年的时候。我当时上班的公司给我申请的劳工卡,已经办了接近两年,都迟迟没有消息,而我的H1签证时间已经用掉快4年了。如果H1用完6年,绿卡还是批不下来的话,我的H1就无法再续签了。

我之前换过一家公司,第一家公司用掉了两年多一点的H1。到第二家公司上班的时候,最多6年的H1还剩4年不到一点,每次换工作,之前公司办的劳工卡和绿卡流程就全部作废,新的公司要从头来过。新的公司在我上班时,马上给我办绿卡,虽说办绿卡时间上勉强也够,但是比较紧张。

在我当时所属的州,因为按照出生国家给大陆的配额限制和官僚机构的低效,劳工卡特别慢。我的劳工卡申请,递交了将近两年,status 还是 waiting for first response,律师都一直没有收到去登招工广告的通知。我第一家公司的劳工卡申请也是拖了将近两年,才得到可以登广告的通知。

正在我为公司绿卡而焦虑的时候,忽然了解到 National Interest Waiver (NIW) 是办绿卡的一个捷径。当时,我有两位好友是自己付钱找律师办出 NIW 绿卡的,他们都把他们的申请材料(推荐信,自传,等等)给了我做参考。还有一位好友,跟我分享了他系里有位还在读博士的学长通过 NIW 办出绿卡的,他也从学长那边要到了一些推荐信,分享给我。

NIW 是 EB-2 绿卡的一种,没有像 EB-1 那么高的要求。EB-1 是给杰出人才的,通常世界冠军体育健将,或诺贝尔奖得主,可以轻易申请 EB-1。NIW是EB-2, 要求是硕士学历以上,然后能攒一堆推荐信,证明申请人有出色的能力,所从事的领域对美国国家利益(National Interest)有用,NIW waives job requirement,不需要公司提供 sponsorship,即使没有工作,就连还在读博士没毕业的学生,都可以申请。

办理 NIW 的绿卡,有很多好处。最大的好处就是快。从好友那边知道,递交申请后,差不多一年之内就办下绿卡了。NIW 还有一个好处,就是NIW本质上和工作没有直接关系,如果换工作,NIW 的绿卡申请不需要中断而从头来过。第三个好处,就是可以和我现有的公司绿卡同步申请,相互不影响,不需要取消当时公司正在为我办的劳工卡申请。

我有硕士学历,符合 NIW 的最基本条件。于是,我开始准备 National Interest Waiver 的移民申请。

我看过好友的申请材料,基本上都是唬人的。比如,一位好友,说他曾上过 Who's Who 的名人榜。其实,他自己告诉我,那是他博士毕业的时候,收到一份 Who's Who 刊物的广告,说只要你交几十美金什么的,就可以把他的大头照和简介,放在某一期刊物的Who's Who的名单里。有点像现在的百度百科,初看好像有百科的都是名人,其实,任何人如果愿意,都可以给自己做个百度百科页面,没什么特别的门槛。

还有就是,把申请人说成某个细分领域的世上稀有人才,其实,很多领域细分下去,从业人员也就同行的几十人而已。比如,我好友当时是 Lucent Technologies 某个部门的材料工程师,推荐信说他是他所从事的领域的世界 top 10 的专业人士,这话也不算错。毕竟,他在公司做的这块半导体材料的研究,估计也就 Northern Telecom 这种一两个竞争对手会在做类似的项目。这就好像在某农村有个大学,如果把它说成是某州某镇的屈指可数的名校,堪比当地的常青藤,真要咬文嚼字的话,这也不算错,的确在小地方没几个大学,算得上屈指可数。愿意写推荐信的人,也都理解申请人的需求,对这种用来唬人的内容,只要说得过去,也都网开一面,不予计较。

我打算依样画葫芦,跟着好友们的成功案例,先准备一些推荐信。我在电脑行业上班,读书的时候,没有什么论文。能想到可能让移民官员亮眼的推荐信,一封是曾经做过实习的National Lab的导师,另一封就是杨振宁。

我在 National Lab 的导师的推荐信,很快就拿到了。我在读本科的时候,大学有个 off-campus program,去田纳西的 Oak Ridge National Lab 做半年的课题,跟了一位 computational physics group 的老美,给他编了些 Fortran 程序做些计算。课题完成之后,他发表了一份内部的 Tech Report,把我的名字放在了第二作者。第二年的时候,我读研的暑假要找实习,我联系了原来 national lab 的导师,他马上录用我了,这次是编 C++ 的程序做一个工具。这位导师是普林斯顿大学本科,加州理工博士,学历杠杠的。

我和杨振宁的一点缘分,在于我90年代初曾经得过亿利达奖学金,亿利达奖学金是杨振宁倡议的,由香港亿利达公司的董事长刘永龄出资设立的。当时获得的奖励是600元人民币,90年代初,是一笔非常丰厚的奖励,抵得上我父母几个月的工资。

我以前听说杨振宁在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Stony Brook (SUNY) 任教。我有位同学的老公,曾在 SUNY 读硕士,我曾听他说起过杨振宁挺平易近人的,据说他们学校的华人社团搞节日活动的时候,杨经常参加的,和同学们都很亲切地交流,没有什么架子。当时杨振宁70多岁,是 SUNY 物理系的招牌,虽然已经退休,据说他还兼职一些课题,一些课题还会让他挂名,这样,申请 NSF 这类基金的课题容易获批。

我打算写信给杨振宁,没有他的住址,我信是寄往SUNY的物理系。我信里表明了这是为了移民申请,需要几封推荐信,说明我是 individual with exceptional ability,因为我曾经是和他相关的亿利达奖学金的获奖学生,希望他能帮忙。我附上了一张亿利达的获奖证书的复印件。

我很快就收到了他的回信,信里附上了他的推荐信。推荐信记得就只有几行字的一段话,大致的意思就是他是诺贝尔奖得主,他设立了这个亿利达奖学金,是奖给大陆的 top students,我是该奖学金的获奖学生,有很高的潜力,他相信我将来对美国会是有用的人才,希望移民局对我的移民申请予以考虑,云云。

我后来其实并没有用到他的推荐信。

因为没过多久,公司给我办的劳工卡就有了进展,公司律师收到了通知,可以去登招工广告了。毕竟公司办的绿卡不用动脑筋,不需要我额外费神搞推荐信和简历,不需要我自己花钱请律师,我就没把 NIW 绿卡的事情继续下去。我最终公司的绿卡,花费了大约三年半左右的时间走完全部流程(后面的两步,I-140和I-485,都比劳工卡快多了,每步都只用了差不多八九个月的时间),等我绿卡获批的时候,我H1的6年上限,剩下还有不到半年的时间。

 8  21     
评论 
知昂 - 10/21/25 11:31

他的学术成就像神一般的存在,后半生的8228配,从神坛走入了凡间~~哈~~。他是人生的赢家,不然人们怎么都卯足了劲向往功成名就呢?

松柏的冰凌 - 10/20/25 23:27

我对杨和李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是很尊重的。但这跟老了带一位年轻孙女般老婆到处晃。对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是两会事。一个科学家也许不是道德楷模,政治上幼稚无知。也许是当局的刻意宣传。个人没有意识到对这个社会的不良影响。

polebear - 10/20/25 21:05

你们都是地地道道的老留来着,波大昨天也说他得到过杨的帮助。他为人大概比较圆润随和,要不然党国也不会将之奉为上宾。

lovNordstrom - 10/20/25 00:34

这么说杨振宁人还不错。

没想到你是在美国读的本科,这在1990年前后相当罕见。

appleton - 10/20/25 01:08

从90年2月5日开始,国家教委对大学生的自费出国,下达了对89学运报复性的新规定。

当时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是公费生。按照新规定,如果是大学毕业班的公费生,和大学毕业不足5年的,不给予办理因私护照。在读的大学生,大一到大三,还可以办护照,但是办护照前需要先按照一年2500人民币的公费教育赔钱给政府,然后退学,才给办护照。

以上规定,侨眷可以例外。直系侨眷不受服务期的限制,也不需要赔钱。旁系侨眷不受服务期的限制,只是需要赔钱(根据读过的大学年数计算,一年2500),就可以办护照。

我是在当时的政策下,被迫在读大学时退学出国的,期间还因为拒签等原因整整耽搁了一年半。当时签证很难,本科能签出来的很少。

结果我到美国没多久,国内的这项政策就放松了。大概从93年春天左右,就不再有5年服务期和毕业班的限制,变成大家都只要赔钱就可以给办护照了。我很多同学都读完大学来美国留学了。要是我能知道政策会这么变,我也不会赶着本科期间留学了。

Ares - 10/20/25 03:34

当年不是大陆来的都给64绿卡了吗

appleton - 10/20/25 03:57

这需要是1990年4月11日之前到美国的。90年4月的时候,我还在国内读高中。

lovNordstrom - 10/20/25 04:02

64绿卡有个条件,必须是1990年的某个月份之前已经在美国的。

lovNordstrom - 10/20/25 03:51

我记得这规定。我有个表姐恰好是1990年清华毕业的。

不过你本科拿了奖学金过来的吗?否则是很大一笔钱。当时国人的工资只有100多人民币,完全无法负担。我当时拿到了本科排名前三的学校的录取,但它没给我奖学金,我爸妈也没想办法帮我弄资金证明。主要是即使找人假装资助,来了也得自己想办法交那么大一笔钱。只好放弃了。我爸妈的每月工资单,折合美金只有16元,特别好笑。

后来我跟大部分人一样,申请PhD才有的奖学金。

appleton - 10/20/25 04:10

我申请到了75% tuition 的 scholarship。去读的是一个私立的 liberal arts college,那一年的学费是$15,342,奖学金差不多$11,500多,学校再给$1,000的校内打工(work-study)机会。自己要付$3,800多的学费和住校内的 Room and Board。I-20上总费用$20,000左右,需要自己有担保人(名义担保)负担$7,000多。

另外一个公立大学,学费是$6,300,给我免外州学费的奖学金,价值$4,500,相当于自己只要付$1,800的 in-state 学费,而且允许住校外,Room and Board上可以再省一点。我先拿这个去签证,因为便宜呀。结果拒签了,还被敲了个6M,6个月内不得再签证。等6个月后,就拿私立大学去签证,过了。

lovNordstrom - 10/20/25 05:09

那真是非常好了。😍 

我当时也申请了一堆libral arts,Wellesley之类的,他们把我给据了哈哈。

appleton - 10/20/25 13:23

我也是申请了一堆 Liberal Arts College,像 Hamilton, Lafayette, Bates, Gettysburg, Franklin and Marshall, 这类。我们班上有位女生,那年拿到麻省的女校,Mount Holyoke,$19,000 的全奖 (Full Tuition + Room and Board),自己只要负担$2,000的 Personal Expenses。

lovNordstrom - 10/20/25 15:40

我那时候的男友去了Hamilton. Mount Holyoke是非常有名的lac。

想想也有趣。咱们几乎在同一个时间,做同样的事情。

Ares - 10/20/25 08:06

美国本科奖学金一直都是按家庭经济条件给的。 当年同时申请写没钱的免学费。 觉得有钱录取容易的, 写自费的就没有奖学金, 亏大了。 两人 美国同一个学校录取。

lovNordstrom - 10/20/25 09:51

按需求给奖学金,必须是美国公民。international students不算在内。

Ares - 10/20/25 10:30

两个都是国际学生。 当年的中国太穷了。 上海的那位有点钱, 自费了一年。 第二年也哭穷, 免了学费。

appleton - 10/20/25 13:09

美国大学给本国的学生,可以是 need-based,但是,给外国的本科申请者,其实是 merit-based,学校做不到 need-based。

绝大多数大学都是不给外国本科生奖学金的,这类学校通常在第一封信就明说的。在能给奖学金的小部分学校中,以私立大学为主。

在给奖学金的学校中,有两种做法,一种是非诚勿扰型,在第一封信直接告诉你奖学金的上限是封顶在哪里。还有一种是爱装的,他们把和美国学生一模一样的宣传材料和家庭经济情况表寄给你,造成一种假象,好像外国学生奖学金也是 need-based, 好像只要被录取,学校有足够的资源可以按照家庭需求给足奖学金,但他们实际上做不到。

在发通知的时候,如果你太穷,他们给不出那么多,又有两种做法。大多数学校会直接发一封冷血的拒绝信。小部分学校会在这时说学校能给你多少奖学金,请你承诺自己负担剩余部分。申请的时候,如果知道大学的底牌,会有很大帮助。

lovNordstrom - 10/20/25 15:45

你描述地非常准确。就是这样子。哈哈。

appleton - 10/20/25 12:15

我当时也是家庭经济情况表上,填的是父母工资收入每月10美金。我问父母,是不是10美金太不可思议了,是不是填100美金更好看些?我爸说,我们就这收入,100美金和10美金,对美国大学有啥区别?他们如果想要你,不都是一样需要给个全奖?

lovNordstrom - 10/20/25 15:27

你的情况,简直是世界上另一个我。。。哈哈。

二泉映月 - 10/19/25 20:33

赞老杨。Who is Who 基本是出钱买的。

我办绿卡也是这路子,找到第一份工作后开始办的,1个多月后就接到批准的通知。

   标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