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圖讓你看清人生的真相

安乐能人

晚年的托爾斯泰喜讀東方典籍,他說:「我如果能更早讀到中國哲人的思想,該是多麼幸福啊!那樣我思考的問題、我的整個人生都會大為不同。」

  而當托爾斯泰讀到佛經上《攀籐食蜜》這則故事時,驚歎激賞至極,他說:「再沒有任何故事能將人類的貪欲表達得如此淋漓盡致了。」

  的確,若要描摹人類之貪欲,若只是追蹤所貪之物、所貪之人,以及貪心欲念所起當下焦心灼灼的內心活動,那未免顯得太單薄無力了。而佛陀卻將人的貪欲放在人生實相這個大背景下,便有了振聾發聵、觸目驚心的效果。

  我們看看這張根據這則故事演繹的圖畫:

  一個旅人在老虎的逼迫下,攀到了山崖邊松樹上垂下來的籐條上。象徵著死亡的老虎張開大口在向旅人咆哮,人一生中在貪瞋癡驅動下所造的全部業力,悉數化成三條毒龍,在不遠處的來世苦海中翻躍騰轉著,隨時要將人吞噬殆盡。

  懸掛在金錢、地位、事業等松樹上的有限生命,就是旅人手上緊緊抓著的籐條。這一意像極力彰顯著我們每個人生命之脆弱,以及每個人一生之中如懸吊半空感的迷茫不安和恐懼憂慮。

  更加悲催且恐怖的是:黑夜、白天,黑夜、白天……匆匆而過,逝者如斯,人人遮攔不住,時間像一隻小白鼠與一隻小黑鼠分秒不停地咬噬著生命的籐條,籐條被咬斷之刻,便是人大限到來之時。

  按理說,這般危急險難、千鈞一髮的時候,旅人不是應該憂懼萬分、心如火焚嗎?但畫中的旅人卻一臉心怡陶醉,完全看不出絲毫緊張的模樣。何以故?

  原來,在籐條與松樹接觸的地方有一蜂巢,旅人在搖晃籐條的時候,偶然發現蜂巢可以滴下蜂蜜,而蜂蜜掉在嘴裡是如此的甜啊!以至於這瞬間的甜蜜讓他完全忘記了一切的凶險,忘記了白虎、毒龍、小鼠……

  這蜂蜜便是五欲的蜂蜜,蜂巢就在我們生命(籐條)與生活(松樹)相觸的地方,我們折騰一下,生命的籐條就搖動一下,便有財色名食的蜂蜜從上面掉到口中。雖然這一口是極其的有限,但那味道也太美了,因這美味,旅人不僅忘記了凶險,還上癮般不停地搖動著生命的籐條(不是有人說「生命就在於折騰」嗎?)。可是,越搖動,籐條越早斷裂的可能性不就越大嗎?「哪管這麼多!為了這一口蜂蜜,死也值得……」

  這便是人類的貪欲。

  佛說:「諸苦所困,貪欲為本。」(《法華經》)

  貪欲讓人麻木、顛倒,貪欲讓人神志迷糊,貪欲甚至讓人失憶、狂亂,貪欲最終讓人永永遠遠困在輪迴劇苦之中。

  是什麼讓眾生處苦而不知苦,履險而不覺險?就是這口中的五欲之蜜。這蜜比真正的蜂蜜厲害千倍、萬倍。芸芸眾生通通被這一口蜜迷倒、迷醉,將所有的生死險難、八苦逼迫拋在腦後,美滋滋地過著適意安閒、熙怡太平的小日子。

  人類的所有悲哀之中,莫過於死都不知道自己是如何死的。

  這幅《攀籐食蜜》圖裡的故事是按《佛說譬喻經》裡的故事改編的,雖然情節不盡相同,但意涵一致。它所展現的就是我們人生實相,它讓我們從五欲麻醉的迷糊麻木狀態中驚醒,認清生命的本相。

毒龍猛虎欲相食,二鼠催落崖海池。

猶貪一點蜂巢蜜,真到死時悔來遲。

此如世人顛倒想,不知臨終往生值。

普勸世人快覺悟,未到死時早修持。

  我把這幅圖打印出來,放在自己的辦公桌前,常常凝視著它,免得這安穩平靜、人人笑意盈盈的生活假象誑惑了我。

 

附:《佛說譬喻經》原文

  唐三藏法師義淨譯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室羅伐城逝多林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於大眾中,告勝光王曰:「大王,我今為王略說譬喻,諸有生死味著過患,王今諦聽,善思念之。乃往過去於無量劫,時有一人,遊於曠野,為惡象所逐,怖走無依,見一空井,傍有樹根,即尋根下,潛身井中。有黑白二鼠,互嚙樹根;於井四邊,有四毒蛇,欲螫其人;下有毒龍。心畏龍蛇,恐樹根斷。樹根蜂蜜,五滴墮口,樹搖蜂散,下螫斯人。野火復來,燒然此樹。」

  王曰:「是人云何,受無量苦,貪彼少味?」

  爾時,世尊告言:「大王,曠野者喻於無明長夜曠遠,言彼人者喻於異生,象喻無常,井喻生死險岸,樹根喻命,黑白二鼠以喻晝夜,嚙樹根者喻念念滅,其四毒蛇喻於四大,蜜喻五欲,蜂喻邪思,火喻老病,毒龍喻死。是故大王,當知生老病死甚可怖畏,常應思念,勿被五欲之所吞迫。」

  爾時世尊重說頌曰:

  曠野無明路,人走喻凡夫,

  大象比無常,井喻生死岸,

  樹根喻於命,二鼠晝夜同,

  嚙根念念衰,四蛇同四大,

  蜜滴喻五欲,蜂螫比邪思,

  火同於老病,毒龍方死苦。

  智者觀斯事,象可厭生津,

  五欲心無著,方名解脫人,

  鎮處無明海,常為死王驅,

  寧知戀聲色,不樂離凡夫。

  爾時勝光大王聞佛為說生死過患,得未曾有,深生厭離,合掌恭敬,一心瞻仰,白佛言:「世尊!如來大慈,為說如是微妙法義,我今頂戴!」

  佛言:「善哉!善哉!大王,當如說行,勿為放逸。」

  時勝光王及諸大眾,皆悉歡喜,信受奉行。

 

文:宗道法师

https://plb.tw/tc/library_7_in.aspx?id=1635&cid=400&chk=feb68754-b418-4c1e-a73b-9b2fc28b45eb&param=pn%3d1

 

 

 1  0     
评论 

   标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