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里面最喜欢陕北民歌,够土,够走心。
开始是从电视剧《血色浪漫》。里面的几首陕北民歌插曲,一下子震撼了我。那苍凉,哀怨,凄美。那直音的上下翻转,缭绕,完完全全勾走了我的魂魄。从此知道了龚琳娜,从此记住了她的走西口。后来她再唱的神曲,都像昙花一现,绝对神不过,不朽的陕北民歌。
《血色浪漫》主要写的是,一群张扬的知青,在陕北插队,和插队前前后后的成长过程。剧里的爱恨情仇,恩恩怨怨和反应的那个阶段的历史,也相当曲折,相当真实。由这部《血色浪漫》,我又联想到另一部关于知青的著作,《血色黄昏》,和这本著作的问世过程。
《血色黄昏》作者老鬼,是作家杨沫的后代。相比杨沫,《血色黄昏》是另一种 《青春之歌》。老鬼当年插队内蒙,历尽磨难,命悬一线。他花了八年时间,写了记载当时生活的这部作品,又花了八年时间,辗转寻觅等待发表。能和这部作品一起载入史册的,是一位有使命感的编辑,邱建一。他使这部记载了沉重知青历史的著作,真实地呈现给世人。书中关于,69位知青,在一场大火中,被烧成黑炭的情节,还有老鬼暗恋了七年的姑娘要离开,老鬼珍藏起姑娘吐出来的瓜子皮的情节,都使我唏嘘不已,泪流满面。
一直以为,自己的人生够彪悍。但是,相比这些知青岁月,真就不算什么了。难以置信,那一代年轻人,是怎样屈辱和绝望地,在一片蛮荒之地,蹉跎了自己的青春。而这一切的发生,都是源于那个荒谬的时代荒谬的赋予。这真是一段,不应该忘却的历史,为了曾经年轻的一代知青和他们年轻的后代。
有一年旅游,去了柏林。我们的导游是个美国人,他说从来没有一个民族,像德国人这样,躬身自省,这样整天拿自己,不光彩的历史说事儿。可是如果一个国家,看不清历史,或者选择忘记历史,那必定也找不准前行的路。
今天清明节,想起那些永远留在草原上的年轻的生命和他们的家人。
听一曲陕北民歌,点一柱心香,为他们祈祷。
说起血色浪漫,当年还挺火的。里面掩饰不住的高干子弟的优越感,真是感到他们把文革当成自己最灿烂的日子。反感之极!
老鬼的《血色黄昏》确实挺震撼的。后来他写的关于他母亲杨沫的文章,可以和李南央的《我有这样一个母亲》一起看,可以看到革命如何改变人性。
握手,石头。
像老鬼和李南央这样勇敢的将自己亲人写出来毕竟是极个别的。杨沫比范元甄幸运的是她后来的老伴让其逐渐从一个革命的机器回归到一个正常的人。
石头,那一代人都是哭着喊着要成为革命机器上的零件。现在想想有点不可思议。
最可悲的是,现在的政府在重复做那些荒诞离奇的事情,还有那么多人拍手称快,以为崛起了。可怕的重复。
读得越多,尤其那些亲身经历体验过的人写下来的,越是警惕。我们生活在一个非常的历史时期。以前他们霍霍自己的国民,我们逃出来也罢了。现在看起来完全不行,他们要捆绑所有的人,全世界
海外华人最大的负资产。
是啊,国内洗脑很厉害也罢了,可是很多出来的人还主动以为自己也姓赵
我讨厌的是那些自己逃出来,还为这种政府歌功颂德的人。那么好的国家和政府,他们自己怎么不回去,不让自己的子女回去。
这些人很分裂,不知道夜深人静的时候怎么面对自己。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是啊,不明白,利益出发吧,两边好处都想要
陕北民歌常有点苦兮兮的感觉
我有一位远方堂姐,17岁那年去当知青,从县城到知青点要走几十里山路,当时是冬天,女孩子,正好来例假,那时候条件差,没有卫生巾这种东西,都是用马粪纸,天寒地冻,没一会儿马粪纸就结成了冰,大家都要赶路,没人顾及她,也没法说出口,就这样带着血冰走了一天,两条腿的腿根全磨破了,疼痛难忍,她现在想起来都哭。我听了真的心都碎了。每次看知情的文学,除了心疼,就是心疼。
一直以为知青生活就是无比浪漫,一群年轻人,草原,马儿,蓝天白云。哎,真是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