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彼得·伊利奇·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1840 - 1893)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黎密尼的法兰契斯卡》,《司令官》,《暴风雨》,《奴隶进行曲》,《哈姆雷特》,《意大利随想曲》,《1812序曲》,以及《曼弗雷德交响曲》,俄罗斯钢琴家,作曲家,指挥家米哈伊尔·普列特涅夫(Mikhail Pletnev,1957 - )指挥俄罗斯国家管弦乐团(Russian National Orchestra)。
米哈伊尔·普列特涅夫(Mikhail Pletnev,1957 - ),俄罗斯钢琴家、指挥家、作曲家,双亲均为音乐家,从小便展露不凡的音乐天分。13岁时进入莫斯科音乐学院,在名师弗利尔(Yakov Flier)与弗拉先科(Lev Vlasenko)门下学习。1978年,年仅21岁的普列特涅夫在第六届柴科夫斯基大赛中赢得金牌,让之前已受苏联乐界瞩目的他,进一步受到国际乐界的注意与肯定。1990年,普列特涅夫在许多俄罗斯音乐家的支持下,创立了俄罗斯国家管弦乐团,也是俄罗斯第一个不受政府管理的独立乐团。在一流音乐家的加入,以及普列特涅夫的领导下,RNO的演出很快便获得众多好评,并跻身世界顶尖乐团之列。普列特涅夫除了自己的钢琴演奏事业外,经常指挥RNO或其它乐团,他本身也是位才华洋溢的作曲家。自2006年末起,他暂停钢琴独奏生涯,表示日后重心将放在指挥与作曲上。
《黎密尼的法兰契斯卡》(Francesca da Rimini),是柴可夫斯基依据但丁的《神曲》地狱篇中的一段爱情故事而写成的幻想交响诗,作品编号32。该曲于柴可夫斯基1876年秋天造访德国东南部城市拜罗伊特后,在莫斯科以不到三周的时间完成。该曲题赠给他的朋友和前学生谢尔盖·塔涅耶夫。该曲以丰富的交响手法,将爱情与死亡,光明与黑暗,善良与邪恶作了尖锐的对比与刻画,表达出狱界般残酷的社会势力同理想中的爱情的激烈冲突与对立;深刻地结论——爱情悲剧的实质是人权丧失自由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
交响诗《命运》(Fate)作于1868年,但是首演之后柴可夫斯基就把乐谱销毁了,直到他死后的1896年才被重新整理发表,所以作品编号到了77。
交响诗《暴风雨》(The Tempest)作于1873年,作品18号,根据莎士比亚同名戏剧改编,题献给俄罗斯评论家史塔索夫(Vladimir Stasov)。
幻想序曲《哈姆雷特》(Hamlet),是柴可夫斯基的第三部受莎士比亚戏剧启发的管弦乐作品。1887年底,柴可夫斯基开始了他的第一次旅行指挥,此行不仅奠定了他的国际声誉,还结交了同时代的大音乐家布拉姆斯、德沃夏克等人。1888年4 月他载誉回国后,《第五交响曲》的构思渐渐在他每天喜爱的散步中逐渐成熟,8月底已全部完成了“不比别的作品差”的全部配器。紧接着他又以极快的速度在 10月19曰完成了这部《哈姆雷特》幻想序曲,题献给格里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