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彼得·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1840 - 1893)的《1812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奴隶进行曲》,《里米尼的弗兰切斯卡》,英国女指挥家西恩·爱德华兹(Sian Edwards,1959 - )指挥成立于1840年,英国最古老的管弦乐团利物浦皇家爱乐乐团(Royal Liverpool Philharmonic Orchestra)1989年的录音版本。
《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创作于1869年末到1880年,以莎士比亚同名戏剧为题材,是柴可夫斯基早期的代表作品之一(当时作者只有29岁),也是他流传最广泛的作品之一。这部杰作是建立在三个主题的发展上,来分别表现戏剧的内容:其中引子的主题代表神父,第一主题代表世仇,第二主题代表爱情。这三个主题在各自的发展中都有多方面的变化,同时又互相协作、紧密配合,得以共同完成整个作品的总构思。
降b小调《斯拉夫进行曲》又名《奴隶进行曲》,作品第31号,创作于1876年。柴可夫斯基受俄罗斯音乐协会委托,为在俄土(塞尔维亚-土耳其)战争中抗击土耳其侵略伤亡的塞尔维亚战士而举行的募捐音乐会所创作的。在这首作品中,原本被称为《塞尔维亚-俄罗斯进行曲》,因为俄国和塞尔维亚同属斯拉夫民族。柴可夫斯基对于塞尔维亚是充满同情与赞扬,因此,同《1812年庄严序曲》一样,这部作品也使用了多首民族旋律,是凝聚了爱国激情的辉煌壮丽的音乐画卷。乐曲开始时由中提琴主奏出深沉忧郁、宽广悲壮的基本主题,接着由低音管吹奏东洋风忧郁的旋律,描写土耳其入侵时塞尔维亚人民的苦恼,然后双簧管奏出华丽光彩的民谣。这段旋律取材自一首塞尔维亚民歌《来,亲爱的,今晨为什么这样忧郁》。乐曲深沉凝重、舒展宽广、坚定而充满力量,仿佛一个英雄在悲伤中大踏步的前进。随着乐曲的发展,逐渐变得雄浑有力、激越昂扬、坚强自信,形成第一个高潮。中段则是来源于俄罗斯民歌的旋律,热情欢快、活泼跳跃,逐渐积蓄着激情与力量。此后乐曲重回基本主题,此时激情澎湃的旋律有如一条大河,奔腾、咆哮,尽情的流淌,宣泄着无尽的力量,乐曲雄伟辉煌、舒展明朗、一往无前。全曲就由这两主题发展到雄壮激烈的高潮。最后在定音鼓的轻轻敲击之后,乐曲进入尾声,由小号奏出胜利的旋律,乐曲神采飞扬、辉煌灿烂,在庆祝胜利的欢腾乐声中结束全曲。
《里米尼的弗兰切斯卡》(Francesca da Rimini),作品第32号,是柴可夫斯基根据但丁(A. Dante)《神曲》(The Divine Comedy)中的故事题材创作的一首交响幻想曲作品。柴可夫斯基原本是计划写成一出歌剧,但由于与剧作家关系不合,所以只将这个题材转化为一部管弦乐幻想曲,因此这部作品的形式以及透过这个故事题材所表现的内涵,都是典型十九世纪浪漫主义的产物,这是一部富于造型美和表现力的杰作,除了音乐本身具有惊人的情绪化的画意之外,它还表达了作曲家前所未有的热情、力量和悲壮境界。作品取材于但丁(A. Dante)的《神曲·地狱篇》的第五歌:基多领主出于政治需要将女儿弗兰切斯卡许与里米尼领主之子马拉泰斯塔。但由于他长相丑陋又老又跛,相亲时则让英俊年轻的弟弟保罗前往,于是两人一见钟情,结为夫妻。婚后弗兰切斯卡方知上当,于是与保罗相爱私通。事泄后,他们双双遭杀害,其灵魂也坠入地狱,发往风口浪尖上永世颠沛。但丁游地狱时,他们向但丁诉说了自己的遭遇与不幸。这一题材许多作曲家都曾写过,但惟此曲最著名,被认为是交响诗中的一部不朽的杰作。
全曲由引子及三个部分组成。
引子:悲哀的行板,e小调,6/8.拍子,是对森严恐怖地狱的凄惨景象的描绘;
第一部分:快板,表现地狱的旋风和可怕的场景;
第二部分:行板,弗兰切斯卡讲述自己的不幸遭遇和与保罗的恋情;
第三部分:快板,回到地狱的可怕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