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巴赫的《平均律键盘曲集》(Das Wohltemperierte)。加拿大大键琴和管风琴演奏家肯尼斯·吉尔伯特(Bernard Haitink,1931 - 2020)演奏。
大鍵琴(意大利语:clavicembalo;德语:Cembalo;法语:clavecin;英语:harpsichord),也称拨弦键琴,羽管键琴活古键琴,出现于十四世纪左右,是一种从十五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到十八世纪巴洛克时期盛行于欧洲的乐曲。它与小键琴同时并存流行约200年,到了十八世纪时才居于键盘乐器的主导地位。在大键琴音乐的发展最高峰时代,亦即巴洛克时期早期一直到古典时期,作曲家约翰·塞巴斯蒂安科·巴赫为大键琴创作的杰出作品可为其间代表。由于大键琴的发声源来自收藏在内部的由於大鍵琴的發聲源來自收藏在內部的絯线,并利用琴键机器内置装置令弦线拨动而发声,因此被归纳为弦鸣乐器,一般分类法则归入键盘乐器或拨弦乐器。大键琴极大的缺点是无法使用手指直接改变其音量和音色,使得在十八世纪才发明的古钢琴得以逐渐取代其地位。由于大键琴基本上是利用拨弦来发出声音,所以它的音色较为清脆而细弱,更接近古典吉他或者是匈牙利的钦巴龙,而不像钢琴的声音那么坚固、沉实。另外,大键琴的音量也比现代钢琴小得多,而其也没有制造巨大的声音变化的能力。二十世纪10年代之后,随着古乐演奏的流行,大键琴又重新受到了关注(特别是在法国地区),世界各地的音乐学院则依然设有大键琴的学位和常态课程,而且现在也出现了许多性能极佳的仿制或翻新过的古董大键琴。由于现代制造钢琴技术不断进步,大键琴糅合了新旧特色,过往大键琴所用来拨弦用的拨子多是由鸟类羽毛管所做的,现今改良后的大键琴大都以塑料作为拨子。大键琴的表演不但担任独奏,也有合奏、伴奏,通常以通奏低音演奏形式出现。大键琴有很多特点是现代钢琴所无法取代的。由于大键琴所需的弹奏速度比现代钢琴快许多,因此许多乐曲要按大键琴的速度在现代钢琴上弹奏是不现实的。更重要的是,大键琴在装饰音的处理上更简单、更漂亮,更适合巴洛克音乐与其作品。
《平均律钢琴曲集》(48首前奏曲与赋格)是巴赫为键盘乐器所作的两套曲集,各24首,第一集(BWV846-869)于1722年左右完成于克滕,有明确的教学目的。第二集(BWV870-893)于1740年在莱比锡汇集编纂。每一集各有24首前奏曲与赋格,用遍了24个大小调。每首前奏曲与赋格置于同一调性,但主题没有联系,前奏曲形式自由,赋格则显示了巴赫高超卓绝的对位创作技艺,它们靠调性与内在的思想感情结合在一起。巴赫在每一调性的表现中,都充分拓展了该调性的音乐内涵,每一调性的表现和调性间的关系,充满手法上的变化,使人回味无穷。曲集证实了十二平均律的优越性,进一步确立了西方大小调式,是巴赫键盘音乐中最伟大的作品,是巴赫音乐创作的峰巅,十九世纪德国指挥家、钢琴家、作曲家彪罗(Hans Guido Von Büllow)把它比喻为音乐上的《旧约圣经》。这部平均律当时使用的乐器,音乐史家们一直争执不已。有人认为是用击弦的古钢琴(Clavichord),有人认为是用拨弦的大键琴。持击弦古钢琴观点者认为,击弦古钢琴虽比大键琴音量小,键盘上音域也窄,但能靠手指敲击作力度渐强渐弱变化与圆滑奏,巴赫当时因此而钟爱它,认为大键琴缺少精神性。而持大键琴观点者则认为,当时,1719年,巴赫曾亲自挑选,高价为克膝宫廷买了一台大键琴,他所有的键盘音乐都是在这台他心爱的大键琴上创作的。不管如何,这里有一点可以确定:这部作品,巴赫所希望的是优美如歌的奏法。
第一卷,1.C大调,BWV846,前奏曲:按德国音乐理论家和作曲家卡尔·威廉·尤里乌斯·胡戈·里曼(德語:Karl Wilhelm Julius Hugo Riemann,1849-1919)的评介,此曲“如奥林匹亚的平静与晴朗”。赋格曲:四声部,全曲由5个发展部组成。
第一集
第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