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琐忆—小孩子眼中的文革:知青故事(1)

石头村

正好泉班讲到其下乡经历,我也正好就此将一些我当时对下乡知青的所见所闻讲出来。我自然是没赶上上山下乡了,不过我大哥赶上了下乡的尾巴,另外我们院里也有几个大哥哥赶上了下乡,再加上当时也有不少下乡知青的传闻,所以我还是有很多写作素材的。

当年老毛利用完红卫兵造反后,就面临怎么处理这么多无业流民的问题。当时学校都关门了,社会根本就没有能力解决如此之多的适龄青年的就业。想想今天美国大城市里面某些区里充满了无所事事的荷尔蒙过剩的年轻人的情景,就可以理解当时高层的担心了。尤其是这群年轻人还充满了造反精神。所以老毛就发布了一条最高指示:让知识青年到广阔天地去,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于是一代人的青春就埋葬在黄土之下。

其实知青的回忆录挺多,不过多数都是记载的在类似兵团或者农场这样的知青集中之地。这样的地方知青与当地农民接触较少,直接发生冲突的机会就少多了。云南那边还有不少知青越境到缅甸参加缅共游击队的。我所知道的多数知青就是下放到附近农村,一般是有一个知青点,让下乡知青居住在一起。至于我大哥去的乡下全村就只有他一个知青,基本上完全与农民打成一片了,是个特例了。

据我所知,农民普遍对下乡知青不欢迎。应该有以下原因:农民普遍耕地就少,来了知青还要分给知青一部分;还有就是城乡之间的文化鸿沟导致的冲突;另外就是知青到了乡下普遍有一种失落感及幻灭感,不管怎样,没有人愿意心甘情愿呆在农村一辈子。所以,一般而言,知青和当地农民的关系都很紧张。当然农村的干部也许是例外,可以从这些知青手里收受贿赂,因为知青想离开农村去上大学,或者招工都需要当地干部的同意。好多女知青还要以身体为代价才能离开农村。这个好多知青文学都有讲到,我就不多说了。

我们院里有几个下乡知青。我记得我邻居老先生,就是在《宅家日记》里面回忆到的老先生,他家的大哥大姐下乡后就从来没回来过,那时他们家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特别淡,也可能是他们感到自身难保所以跟子女断绝关系?我就不知详情了。但后来其实看起来他们的家庭关系也算正常,不知道当时为何如此。但另外的知青会不时回家呆几天,就会给院里的小孩讲讲乡下的经历。

这些知青在乡下最爱干的事就是偷鸡摸狗。就像前面说过的,这些下乡知青普遍对前途感到失望,所以在乡下基本上就是混一天算一天。再加上大家同是天涯沦落人,普遍比较心齐,能够有事情时一起上。当地农民虽然人多,但都是有家有口的,不会大家一心,所以一般有冲突的时候知青都能占上风。有一次一位大哥从乡下回来讲了一段故事。当时大家生活都不好,难得有肉吃,所以很多知青就学水浒里面的时迁晚上去干偷鸡摸狗的勾当,就是偷农民家的鸡或者狗杀来吃。如果抓不住把柄,农民也没有什么办法。但有一次偷鸡后被发现,当地农民都急了,全村上阵将知青点围了起来,将知青们很很地揍了一顿,差点放火烧了知青点。知青吃亏后自然不肯善罢甘休,第二天去周围联络了多个知青点的知青一起再杀回村里,看见知青人多势众,村民们认怂了。从此之后,当地村民都不敢惹知青了,只能尽量将自己家的鸡鸭藏好,不让知青偷到。

 5  3        
评论 
呼呼 - 02/24/21 12:14

人的一生短短几十年,全都活在被折腾上了~ 

石头村 - 02/24/21 10:33

老鬼的《血色黄昏》是内蒙的兵团知青,去兵团的基本上是大城市的。我认识的都是在附近乡下,不认识兵团知青。但读到的知青文学基本上都是兵团或者农场的。

Kotalpa - 02/24/21 09:48

之前看到的关于知情的文学,都是去黑龙江和云南的,原来家门口也有很多。当时看电视剧《知青》的时候,才知道兵团的待遇比一般的知青要高,但身份不好的人是不能去的。

   标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