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逢春节,那么这回忆就从记忆中的春节开始。不管在任何时候,春节永远是中国人心目中最重要的节日。在我们小时候尤其重要,在物质及其匮乏的时代,连吃饱饭都是一种奢侈的情况下,春节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可以乘机吃上几顿好饭。
首先谈一种今天人们完全理解不了的东西:副食票。每年开始,每家会按人口发下副食票。如果我的记忆正确的话,应该是一张大版纸印刷了号码从1到100。每个月的每人定量一斤肉,半斤油等就是按照号码往下排。每个月规定当月的肉票,油票及其它要按定量的东西的号码。当月不用就过期作废。粮票当然是一种更为特殊的存在,那是由国家或者省里印刷的,不会作废。为啥提春节要提到副食票呢?因为每年在春节这个月(或者有时候节日),会按票供应一些平时没有的东西,或者额外的供应,就像特供一样。我印象中过年会包括一张供应豆制品的票,还有粉条的票,或者一张供应带鱼的票,可以购买几个猪内脏,像猪腰子,心脏等的票,或者额外多加一张猪肉票或者油票等等,反正每年都不一样。所以每年过年的特供是一家老小所期待的。
但在我记忆中有一样东西是不需用票购买的:猪头。猪头不需要凭票购买,但要开后门。我记得小时候很多家过年都会买一个猪头。当然如果能买上几个那就更好,不过由于其紧缺性,能买一个已经不错了。反正我是基本上没有看见一个家庭能买一个以上的。一个猪头可以提供一对猪耳朵,一只口条,还有猪拱嘴及不少的猪头肉,那都是下酒的好菜。当时猪头也算得上紧俏物资,由食品公司负责销售。所以当时食品公司上班可是一个好差事。家父母有一个食品公司的朋友,他家儿子跟我是同学,关系很好,可能后面还会提到,所以称之为黄同学。所以我家每年过年都能买到一个猪头。我还记得有一年是我去食品公司将猪头扛回家的,食品公司大院就在我家大院背后,走路几分钟。
猪头虽然好吃,可是清理起来殊为不易。我记得要用石灰抹上,大概是有利于拔猪毛。拔干净猪毛后将猪头洗净,还要用火烧其表面,然后再洗净备用。当猪头准备好后,似乎干完了过年前的一件大事。当然那些过年买不到猪头的家多少会有些黯然。
写到这里,不禁想起了我这位黄同学。因为他没能考上重点高中,所以高中之后就几乎没见过了。前两年居然在小学同学群看见了他的讣告,内心有点悲伤。转眼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已经开始凋残了。
指标是后来改革开放后购买工业品的票证,与本文中谈到的票证不同,不是所有人都能拿到,类似于开后门,必须有某种特权才能拿到。
哈哈,深有同感😂
全靠那个年代,当年我才那么瘦啊!到了美国就惨了,敞开供应啊。打倒美帝国主义!
你这么一说,我也糊涂了,哈哈。
那时候粮票分为粗粮和细粮票。在我们那里,大米算细粮,面粉和其它五谷杂粮算粗粮。后来到了北方,才知道有的地方面粉算细粮,大米算粗粮,还有地方大米和面粉都算细粮。
除了票,还有指标这个东西。那会儿买家电啥的,必须要拿到指标才行吧。
粮票,油票,布票,肉票,豆制品票,棉花票,年货票。。。。。。。。
暂时就想到这些。
这几张面票是古董了,好好保存。
那时候小,还真不记得有没有这种情况。那会儿是计划分配,应该是有多少物资,才会分配多少吧。除了这些凭票供应的东西外,也很少见到其他的东西。
前几年我回国,收拾我爸妈的东西的时候,还发现了几张面票呢 😁
那时有票就一定能买到吗?
真的是有特色的年代啊。我小时候经常搞不清面票和米票的区别,尤其是去副食品店买零食的时候,一会儿跟我要粮票,一会儿跟我要米票。那会儿没有票真的什么都买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