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年代要求全面学工学农,学工是到工厂实习,学农是农忙季节到乡下帮助收割,这些都要长大一些了才能去做。我记得大概刚上初中还有到工厂学工的事。但当时我们小孩子太小了,这些事都干不了,但可以干一件事就是送肥下乡。
我记得当时雷锋日记中就有雷锋到处拾马粪的记载,当然就是为了支农。当然如果记录属实的话,当时的抚顺就是一个街道上满是马粪的城市。这样的话,这个城市的环卫工人都不知道干什么去了。其实在城市里面要拾到马粪并不是一件容易之事。我听不少人讲过当年为了抢马粪,一群人跟在马车后面跑,就为了等待马什么时候拉下一泡粪。这肯定也是和我后面讲的送肥下乡是一码事。
我们那里本来就没有见过马,牛也不会来城里跑,自然是没处捡动物粪便。但当时家家都烧柴火做饭,所以绝大多数家庭都有草木灰。当时我们小学就学习工基和农基,知道肥料分为三大类:氮,磷,钾,木材烧的灰就属于磷肥。
我记得送肥下乡主要是在春天,我参加过学校组织的,也参加过社会主义大院组织的,当然都大同小异了。但每一次活动应该都是市里统一组织的,而不是我们这个小团体决定的。因为每一次走在路上,都是络绎不绝的人群向着同一个目的地前进。当然,每个单位的出发地点不同,但都是朝着一个目的地。我记得从学校或者大院出发,每人用扁担挑着两个竹筐,然后每个竹筐里面铺上一层草木灰。因为当时城市里面主要还是烧煤炭,烧柴只是一个补充,主要是烧火的木柴没有那么容易得到,所以草木灰每家虽然有但都不多。再加上家家都要参加,从别人家也不容易取得。所以基本上绝大多数人都只有薄薄的一层草木灰在竹筐里面。
随着组织者一声令下,大家就一起出发。通常要去的地方都不会太近,一般我印象中每次送肥都要走上一,两个小时。由于竹筐本来就不太密封,再加上大家挑着筐都是晃来晃去的,所以基本上是走一路洒一路。等到达目的地时,筐里面通常也所剩无几了。每次送肥下乡活动都是参加者甚众,可以看到长长的队列见不到首尾,可谓劳师动众,然收效甚微。每个人到了之后就将筐里剩余的草木灰统一倒在一个指定的地方,我每次都只能看见不大的一堆草木灰堆在一个地方,说不定还有以前的,感觉有点雷声大,雨点小,劳民伤财的意思。不过文革期间的大多数活动,如果不是祸国殃民的话,通常也就跟送肥下乡的效果差不多,事倍功半。
不过由于这项活动总在初春时节,所以对于我们小孩子就好似一次踏青活动。虽然挑着竹筐有些不方便,但平时我们小孩子也不大可能跑这么远的地方来玩。所以漫步在初春的暖阳下,看看郊外的青草,野花,尤其回程的时候,肩上只有一副空担子,没有大人或者老师监督,可以纵情地撒野,嫌担子碍事,可以扔在一旁,所以也算儿时的一段温暖记忆吧。
小时候在乡下提着粪篓子和一把锄头跟着水牛屁股后跑,就等着运气好能捡到一泡牛粪。。。那时生产队有任务,每家一个季度要交一定数量的牛粪或猪粪之类的, 这些都是每家的小孩子干的活。后来化肥慢慢多起来了,每家也能分到巴掌大一小块地种菜自给,捡的粪就供自家菜地了。LOL
有一次报名学校劳动,拉粪车清厕所。愈脏愈苦愈光荣。对事实有洁癖的人那过程难过。
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学校组织高年级的学生勤工俭学,每个班一周,不用上课。一开始我高兴坏了,可是后来这一周的勤工俭学成了一辈子难忘的痛苦经历。具体做什么呢?就是别发卡。大家都知道女生头上戴的发卡吧,细细的那种,商店里到处都有卖的,几十个发卡别在一张硬纸板上,一买一大把。那次勤工俭学就是要把零散的发卡别在纸板上,我记得每个纸板要别30个发卡,一天至少要完成50板。半天下来,大家的手指头就起了水泡,一天下来,几个手指头就没一个好的了。第二天,几乎所有的人都缠着胶布去的学校。这样咬着牙干了一周,痛苦不堪。后来我们发现,这所谓的勤工俭学其实是给老师挣外快,我们一点好处都没捞到。
你这经历可够悲催的。
小孩子只要跑出来去玩就开心了。
记得中学去农村劳动,叫从粪坑往上扬粪扬不动。用独轮车运粪,东倒西歪,运到田里就没了。可能农民一定嫌烦。不是帮忙是捣蛋。大学里还去农场劳动。插水稻,蚂蝗满腿爬。当农民真不易,辛苦地位底。
可最近听国内亲友说农民都当不上了。城市里可能没有工作干。农民总有地种。
“不是帮忙是捣蛋”~~😆
姐姐不怕虫子吗?要我肯定吓死了~
害怕呀!都把脸盆放水田里站着插。但也要换地吧。
回想起,看了电影(雪山上的一颗草),激动的要去西藏当牧民去。亏了没去。户口一换都回不了内地。虫啊粪啊的都是小意思了。
好像叫《昆仑山上一颗草》。
对对!忘了。看你说的送粪,就把我所有的务农劳动和当时的天真幻想回忆起来了。
这个活动感觉蛮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