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味书屋

-- 好书推荐,不断更新
 讨论区   聊天室 
电影策:如何定义电影“烂片”?(上)
织布里沙 - 07/25/24 05:39  

   定义烂片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如果以制作的粗制滥造作为主要标准,可以说,中国电影正在远离烂片,因为科技的进步,使得之前昂贵的设备变得越来越没有门槛,你只要稍微有点钱、工作人员稍微有点训练,便能拍出曝光足够、对焦准确的镜头。如果你钱多的话,制作水准是完全可以保证的——除非剧组贪心地把最必要的资金都挪进自己腰包里了。  近年被视为烂片的国产电影,纯粹从技术角度(即英文的production value)来讲都是合格的,有些甚至极端华美。这也给一些人造成了概念的混乱,总觉得画面美轮美奂的影片显然是精心构图、认真拍摄的,怎么可能是烂片呢?当作明信片看也赏心悦目呀。无表达+无技术=最彻底的烂片  三五十年前,即便拍摄B片也需要一大笔资金,非一般人所能承担,而且拍出来的效果远不如眼下的手机视频。公认的“烂片之王”艾德·伍德便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他热爱电影,但囊中羞涩,可他偏偏要拍资金技术门槛颇高的科幻片,于是就有了“史上最大烂片”称号的《外太空第九号计划》(Plan 9 From Outer Space)。 这部1959年的作品多数影迷仅听说过,但未必看过,蒂姆·波顿的传记片《艾德·伍德》展现了该片的一些奇葩细节,比如演员开门时,墙是晃动的(注:此处没有地震);此外,那个纸做的飞碟你完全能看出是纸做的……  但,这是一部烂到好看的影片。观众通过银幕上极为粗糙的服化道、相当业余的表演,感受到编导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强烈反差,由此产生的荒诞(尽管不是影片的原意)给人带来一种特殊的体验,其中包括优越感,如同看到一个小丑在扮演盖世英豪。  艾德·伍德的其他作品也有这种特色,我印象深刻的有1953年的《忽男忽女》(Glen or Glenda),从立意到表达都颇为有趣(伍德有异装癖,对性别转换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当然制作粗糙不堪。如果伍德在作品中表现出一定的自嘲精神,那些缺陷说不定会被理解为刻意的设计,他的档次也就会被抬高几分。  如果一部影片既没有表达,也没有最基本的技术水准,那应该是最彻底的烂片。这样的影片肯定有,但一般很难进入公众的视野,因为很难通过层层把关,即便在人人能上传到网的今天,也不会有人关注。像艾德·伍德那样的烂片,现如今多半会停留在学生作业的层面,最多也就是个自娱自乐的东西,根本没有机会升级到烂片的地位。  大多数语境下的烂片,不是绝对意义上的烂片,而是把影响力考虑在内。换言之,无名小卒拍的烂片最多应该引起拍摄者老师的注意,而明星领衔、预算充足、票房可观的烂片才应是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香蕉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