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天说地

网文读后感
remote - 05/10/21 12:10

读了lovNordstrom介绍的2003年的网上小说 -

孤独得象一颗星球,有一些琐碎感想,不多。

 

文中写了三个女孩子,基本都是刚出国没几年,30岁不到。都没成家。

都在寻找,想这想那。

看完文章,看作者本人描述自己作品想要达到的目的,看其他人的读后感。

 

作者说 - “我想写的,不是几个小资女人的爱情故事,而是人的挣扎”;

有一位评价说 - “作者想表达的,不仅局限于爱情乃至孤独,更扩展到在理想和现实巨大割裂面前个体的无能为力;但《星球》给我的印象仍然是一步以情感上的孤独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

我的印象也和这位评价者类似。

 

我看见了文字中各种对大龄的恐惧和烦躁,我看见了对未知未来的茫然。

我看见了对情感的犹疑、妥协、前后左右的转圈儿。

但我只感觉到情绪化的进退失据,也许作者把这个称为挣扎。

我一般会称之为情感上的苦闷。

而挣扎,我认为意义要更苦难一些。

这三个女生,顶多没有结婚,顶多没有找到归宿,算不上基本生存层面的艰辛。

所以,这是言情。

 

既然给作品找好焦点,就好捋清写作的脉络了。

三个人分别的故事,穿插来讲。有时这三个人在一起吃饭相聚。

就是这样分分分-总-分分分-总的大概的手法来叙述,穿插各自的感情故事。

 

其中一个人的感情写了两个方向,不仅写身边的又远又近,还有遥远的想象的一个形象。

我只是好奇,为什么只给三个女性其中的一个这样的笔墨。

一遍通读下来,对三个人的叙述,笔墨多的这个自然记得清楚。

其次记得清楚的就是最小、经历最少的那一个。

另外的中间的那个,反而形象有些模糊。

所以我想,如果作者想要进一步修改的话,这些地方是否能够考虑考虑?只是我个人看法啊。

 

这个网上作品到今天近20年的时光,不能用我现在的心情来评价。那样不太公平。

但至少可以回去寻找,那个时候的我,如果读到这篇小说,会不会有共鸣。

想来想去,回答是被触动的可能性还是偏小。

 

据lovNordstrom介绍,作者在纽约哥大读政治系,然后海归了。

以我们每个人在校读书时的经验,可以慢慢比较作者描写的留学生生活是否贴切可信。

当时的我,尽管相似的年龄,但我已成家。

我也许不会有未婚女留学生寻找伴侣的焦虑,但我同样会有怎样在一个新的环境中从零开始生存下去的焦虑。

这些我在小说中看到了一些,但不多。

我看到了系里同学聚会的淡淡的场景,就是那样。

 

自然,作为言情小说,作者的重心不是在白描留学生日常生活。

所以我只是感到了文中的人物们每天扯着头发的劲头。

这也是为什么我把它归为言情的原因。

 

我倒是真的想知道,是否有人,写三个未婚的女留学生,初到美国同为室友,然后各自在美国慢慢生存下来的故事。

不带狗血剧情的,就是那样普普通通认认真真慢慢安顿下来的。

因为我曾经有机会见到类似的二十七八岁左右的几个小姑娘,只是没有时间和机会进一步了解。

小姑娘们也是周末进纽约吃喝玩乐,学校上的自然不是哥大,找的也不是小说中的美国男友。有的一直也没找到。

类似的她们的故事,不用非得用对比对照手法,不用非得在大城市大学校。

而且这个,一定是要现在还在美国的人写的。已经海归的写手的作品,我不看。

 

 2    15    879
lovNordstrom - 05/10/21 19:14

我去~ 感叹一下,九尾鱼的文章又全消失了。这是现实版的阅后即焚?

Amy_B - 05/10/21 20:23

有意思啊。是系统故障?要不然,这样岂不是只能写短篇?长篇连载等不到结尾就。。。

lovNordstrom - 05/10/21 20:33

嗯。。正想好好写读后感。。。

lovNordstrom - 05/10/21 17:51

刘瑜这个人蛮有意思的。她写这个小说的时候正在哥大读phd读了一半。她说出于苦闷,写小说解闷。她毕业之后在harvard做了一年postdoc. 然后去英国的剑桥当了3年讲师。

fevre - 05/10/21 16:12

你写一个就够了,题目也拟好了:真实的现在

remote - 05/10/21 16:19

气人😅😅

fevre - 05/10/21 16:34

不是气人的,是真心的。😜

lovNordstrom - 05/10/21 16:02

终于有人去读了。太好了。当时读的时候,正好跟故事里的人差不多年龄,所以非常有共鸣。她写出了我们那个年龄段的苦闷。

remote - 05/10/21 16:15

那你应该写写后来😅

Amy_B - 05/10/21 16:34

谁要写中年版的一地鸡毛,我搬个小板凳等着。😁

lovNordstrom - 05/10/21 16:55

我刚刚写好。:)

---------

“我倒是真的想知道,是否有人,写三个未婚的女留学生,初到美国同为室友,然后各自在美国慢慢生存下来的故事。

不带狗血剧情的,就是那样普普通通认认真真慢慢安顿下来的。”

关于这个,我是可以写写的,但是我中文太差了,只能白描。😅 我当时的2个roommates, 都是22岁来美国,一个外经贸大学的来读Econ phd,一个是外交学院还是国关,来读政治学phd.

外交学院的女生,她男友毕业分配去了外交部,几个月后去了北欧的芬兰大使馆工作,似乎是二秘(记不清了,对外交部的级别不熟)。

前一个外经贸的女孩极漂亮,她们几个经济系女生来的时候,整个校园的男生都沸腾了。以至于我师兄知道我要去住的公寓是跟她作室友,我师兄摩拳擦掌,觉得机会来了哈哈。那个年代外经贸的提档线高于北大。这两个室友算是当时的中国最优秀的女孩子。

那时候,一个女孩每周给芬兰打电话,另一个女孩每天被男生追得满校园跑,被围堵地从图书馆愤而收拾书包回家,最后只能天天在我们公寓的客厅里坐在地板上,趴在茶几上写作业。

后来我导师和整个实验室跳去了新的学校,就断了联系。

若干年后,我好奇当时那两个女孩怎么样了。google了一下。经济系的女孩读econ phd读得很痛苦,因为国内经济系是当文科学的,美国经济系是理科,作业是纯数学,她后来改去Duke读了MBA,后来在美国最大的几个investment banking之一,她是其中一个fund的fund manager.

以我的对投行的极少的了解,这算是他们行业最牛的工作了,比做trader还难。我401k里选fund的时候偶尔会读一下fund manager的简历,都是harvard本科的白人,几乎不会是那几所ivy之外的人。

那个外交学院的室友,后来在中部某个州当了faculty. 我搜的时候她已经是full professor + Dean了。出了一本书。我记得我搜她的时候,有些担心,国际关系的方向,很难写文章 without ******* of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她当时在来一年之后,决定暑假回去结婚。后来同学告诉我,一年后她男友从外交部辞职,陪读来美国了。我很唏嘘,除非少年时代的爱情,很难有人愿意为了别人,把自己的人生做出这么大的改变。希望他后来事业能够走得很好,不然这个婚姻会有问题的。

看见两个室友后来的发展,很为她们高兴。这算是sample了当年中国最优秀的女孩子在美国的历程了。每个人都做到了自己行业的顶尖。在最好的年代,我们曾经一起追寻梦想,走到了我们父辈不曾到达的远方。这一生无论如何,都太值得了。

remote - 05/10/21 17:14

额滴个天儿啊😍😍😍这这这这也太优秀了吧,还还还还有你本人~

Amy_B - 05/10/21 17:16

感谢分享实例。起码在事业上,两个女生都算是顺风顺水,运气不错。

感慨一下,经济学的博士学位真的是很坑爹,没有真爱或是头脑灵活的都会中途转行。转成MBA,能进入投行做基金,我的理解是借助了名校的光环。但是她能进入名校,那也一定是付出了很多,包括准确的判断力,智力,努力等等。

Amy_B - 05/10/21 15:58

我一定是追过这部小说的,也记得当时bbs上面大家跟帖的疯狂。但是羞愧的说,现在完全不记得任何人物或情节了,也许它没有真正的打动过我。刚才点开链接想温习一下,读了一段就关闭了。哎,年纪上去了,读言情文 的心情一去不复返。

remote - 05/10/21 16:18

言情写好了不容易,尤其现在泛滥成这样。我喜欢席娟的两三个,有工夫再写😆😆还是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