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儿育女

“It's OK to not be OK. It's OK to show people you're not OK.” — 做父母是一场漫漫修行
Julyshower - 10/06/21 13:34

今天偶然读到了Madison Holleran的悲剧故事Split Image,这个故事被收编为ESPN stories of the year,在一系列优秀运动员,杰出运动队的故事群中尤为扎眼,也因此出众。

Madison来自新泽西的一个七口之家的大家庭,有一个兄弟,三个姐妹,一家和睦友爱,其乐融融。所有家人里她和父亲最为亲近,昵称老爸为Big Jimbo。从小Madison Holleran 就是那种“别人家的孩子”,人长的甜美阳光,快乐聪慧,体育天赋突出,尤其是足球和田径,学习成绩优异,还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她英姿飒爽的照片是当地报纸的常客,每个认识她的人都认定她的人生是如此的美好,前途是如此的不可斗量,Life seemed good; life was good。Madison也因优异的成绩和超人的体育天赋被大藤之一的滨州大学收编到自己的象牙塔内,成为了一名滨大学生。在大学里,Madison依然是坚持着田径队的训练。

大一的日子如常过着,Madison时不时晒在各种社媒 上的照片依然甜美快乐,阳光健康。可这一切的美好中隐隐的透着一丝不安。有时Madison在社媒上会发一些匪夷所思的照片,然后又迅速删掉。有时她发了自己的照片,她妈妈夸她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她会回妈妈一句“那只是张照片而已”之类的话。最先感觉到哪里不对的是Madison 最为亲近的爸爸。Madison和爸爸每年都会一起去现场观看US Open 网球赛。可这一年Madison却拒绝了老爸的邀请。Madison的老爸心底有一丝不安,本能的觉察到自己疼爱的女儿大一生活过的并不愉快。于是他开车带着Madison到附近几所大学逛逛,告诉Madison说,如果在滨大感觉不能fit in,可以转到其他大学去。但Madison以转到其他大学也一样为由拒绝了。向来开明的父亲觉得Madison可能是不太适应大一的生活,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于是就没再说话。Madison继续着宾大的学习和田径队的训练,期间她找过教练想退出田径队。教练很吃惊,也隐约觉察出了something is wrong,他安慰说只要Madison觉得自己幸福健康,他支持她的选择。在父亲说不清道不明的不安中,寒假到了。Madison 回家过节期间很忙碌,忙着看心理医生,忙着和高中时代的好姐妹聚会,看电影,sleep over。开学前的最后一晚,她们7个好朋友还照了好多像发到Instagram上,大家还约定春假再聚。

这一切的美好都戛然而止于2014年1月17日的晚上。那天Madison像往常一样和大学认识的朋友们约好一起吃晚饭,然后去给所有家人都买了一份礼物,独自爬上了一座停车楼的楼顶,纵身跳了下去,一切别人眼里的美好都随着这一跳烟消云散。不知那一刻,Madison的脑海里闪过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也许那时那刻她的脑子是空白的。那年Madison永远定格在19岁!

从文章里节选几段让所有父母,不不,是所有人都深思的话:

EVERYONE IN MADISON'S LIFE holds a piece of her story, possesses a clue: a text message, a vacant look, a deleted Instagram post. In the days after she died, the people who knew her best converged on Allendale, New Jersey, her hometown; siblings (one brother, three sisters), parents (Jim and Stacy), high school friends, college classmates -- all offered their shattered piece to see whether they could rebuild Madison. ”

“Checking Instagram is like opening a magazine to see a fashion advertisement. Except an ad is branded as what it is: a staged image on glossy paper.Instagram is passed off as real life.”

“Everyone presents an edited version of life on social media. People share moments that reflect an ideal life, an ideal self. Hundreds of years ago, we sent letters by horseback, containing only what we wanted the recipient to read. Fifty years ago, we spoke via the telephone, sharing only the details that constructed the self we wanted reflected.“

“Life must be Instagrammed -- in more ways than one.“

作为父母,推孩子钢琴,美术,跳舞,爬藤,鸡娃时,我们有否考虑过孩子的意愿。看着孩子灿如朝阳的笑容,我们是否能感觉到那笑容下隐藏的那丝惴惴不安。在养育孩子渐行渐远的过程里,我们对孩子的了解越来越多的是从孩子的成绩,照片,社媒账户里拼凑出来的。我们真的了解自己的孩子吗,或许应该问:我们真的试图去触摸孩子的内心深处吗?我们有没有告诉自己的孩子:“It's OK to not be OK. It's OK to show people you're not OK.” 

做人父母是一场路漫漫其修远兮的修行!

(家有快上大学的teenager,看到了这个故事,我不免心有戚戚,对孩子不知是推,是就,还是半推半就,这个度的掌握是父母一生都要做的功课。把故事的link一并贴在这儿,大家可以讨论讨论。)

http://www.espn.com/espn/feature/story/_/id/12833146/instagram-account-university-pennsylvania-runner-showed-only-part-story

 

 2    18    909
Julyshower - 10/06/21 22:42

我有时会想,我们这一代没有那么多心理问题是因为社媒网络不发达,没统计我们不知道,还是因为我们那是物质生活匮乏,在忙着果腹顾不上抑郁,还是我们从小像杂草般养大生命力比较强?还是所有的因素都有?你们觉得呢?

Kotalpa - 10/06/21 22:56

我们这一代照样有很多人有忧郁症的,只是网络不发达你不知道而已。

beauchat - 10/07/21 06:54

当然抑郁过,为学业,为爱情。

Kotalpa - 10/06/21 21:58

看了真难过。身边有忧郁症自杀的,发生这种事,对死者是解脱,对家人是无限的打击。如果是生理上的忧郁症,应该及早介入治疗,文章里也提到了,有很多场合大家都觉得她不对劲,但是没有人真正往忧郁症上想。

Julyshower - 10/06/21 22:39

那种若隐若现的抑郁症症状很容易被忽略

水明善 - 10/06/21 21:06

对不起,经历了2020,现在看世界的眼神和以前有点不同。

这个女孩,确定是自杀吗?

那稀散驳落的线索,更像是特有所指的暗示,而不是实证。

印象中,热爱体育的孩子,大多比较坚强,毕竟,他们经历了更多的胜负,掌声和嘘声。

假如这是真的,那么,做父母的最好在更早的时候就注意培养孩子的信仰,精神上的归属感只有通过信仰才能实现。经常和上帝沟通,把一切烦难都交给上帝,哪里还会抑郁呢。当然,也要培养孩子的抗打击能力,对失败多一点宽容,更多无条件的爱。

Julyshower - 10/06/21 22:38

问的好。我读故事时也有几秒怀疑不是自己跳下去的。说不上为啥,就是潜意识里有这种感觉。但这孩子好像明显抑郁了

松柏的冰凌 - 10/07/21 12:44

我特别喜欢水先生的这段话“培养孩子的抗打击能力,对失败多一点宽容,更多无条件的爱。”。无条件的支持,爱自己的孩子。这样的孩子会有强大的内心,会生活的开心快乐。在这个基础上学习工作,无论他们能做到什么程度,只要尽力而为,自食其力就够了。

松柏的冰凌 - 10/06/21 19:20

我家的孩子愿意跟大人谈心。儿子大学压力大,我说可以少修课,多学一年也没有关系。结果一没有压力,反而学的好。人家说要一边享受生活一边学习。我觉得要保持沟通,理解鼓励解压。

Julyshower - 10/06/21 19:54

👍我也得好好端正一下态度

猫老板 - 10/06/21 22:00

我也要反思一下,总觉得我们外国人在美国读书都读下来了,怎么abc反倒觉得课程难,其实是潜意识了认为他们不够用功。(事实就是现在这一代抗压能力差,也不肯多吃苦,但是只能理解并接受)。不过现在的教育矫枉过正了,把吃苦耐劳否定掉,什么都是先考虑自己是否开心,根本不考虑别人。

松柏的冰凌 - 10/06/21 22:35

二代是本地成长的少爷小姐们。我们只能哄着他们努力学习就可以了。成长环境不一样。也没有什么危机意识。而且开心学习的孩子能真正发挥出自己的能力。

kaph - 10/06/21 19:09

读过讲这个女孩子的书叫 What made Maddy run. 很痛心。

Julyshower - 10/06/21 19:13

刚买了这本书,还没读😊

二泉映月 - 10/06/21 14:25

我家基本不Push,两个孩子表现差别很大。一个求安逸,得过且过。一个常年不停的辛苦进击。

Julyshower - 10/06/21 14:35

有时这病好像跟父母push,不push 好似也没关系,这孩子是完美主义者,自己push自己的那种,稍微做的差点,就郁闷的那种。这种孩子有时父母也没办法,太难了。

人参花 - 10/06/21 14:00

可能是抑郁了?可怜的孩子和家人。

Julyshower - 10/06/21 14:33

是抑郁症,但隐藏的很深,很难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