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礼拜前,猫总参谋长beauchat提到了“声入人心”这个节目。我看了几集,写写观后感。
先说我。
中年妇女。上有老下有小。
学历尽管多于大本,实际生活能力幼儿园肄业。
平时抱着名著的封皮,里面套的是言情探案。
这样的我,有很多遗憾:
1.自己的青春不复,爱美之心却尚在。看见青春的帅哥就流哈喇子,反正帅哥跟自己孩子一样的岁数,大家也不会想得太歪;
2.不懂艺术,却很不耐烦通过正式上课的方式、而只想根据这儿听一耳朵那儿看一眼的道听途说,来充实自己的细胞。结果呢,是半瓶子都不到,却敢明目张胆地虚浮晃悠,指点江山乱说一气;
3.缺乏逻辑思维的基本素养,不读哲学,很少思辨。对事情主观臆断的时候多,且不承认自己有错。喜欢八卦。
下面说“声入人心”这个节目。我指第一季,头几集。
我看了几集没有看完。
为什么没看完?因为这个节目的面向主体,就是我这样的中年妇女。
人家把目标对准了,我为什么还不高兴?还要逃跑?
正因为我知道自己是怎么回事,我庸俗,我才敢说这个节目庸俗。
这个节目找来30多位年轻小伙子,让他们分别展示歌喉。
小伙子们基本在国内外各个音乐学府唱美声,有的已经开始从事音乐剧或是其它与音乐有关的工作。
每期歌曲不同,每个人分配的角色也不完全一样。
没有淘汰,每个人都有轮流上台的机会;但自然总是集中的有几位出场几率大一些。
歌曲有独唱,二重唱,三重唱。不知道后面有没有四重唱五重唱小合唱,反正我看到三重唱已然是勉强为之了。
为什么看不下去了?
1.歌手的选择。
清一色年轻棒小伙儿,眉清目秀,年龄都在中年妇女孩子范畴。
-- 学声乐的男生不仅仅是漂亮小伙子,还有不漂亮的小伙子。
咦?编导怎么知道,我才不管谁嗓子好,电视上谁长得端正我就看谁。
-- 搞声乐的男性不仅仅是小伙子,还有三四十岁的壮年。
咦?编导怎么知道,我更喜欢看健硕的身材,青春的朝气?
-- 学声乐的不仅仅是男生,还有女生。
咦?编导怎么知道,男女都有的情况下,我更多地是在看男生,而不是女生?
被人看透心思还了得,不跑等什么呢。
我平时就够无聊的了,总得看点儿不无聊的吧。
我不知道有没有调查表,有没有关于观众的demographic数据分布。
也许社会学家会有这类的统计数字。什么样的观众群,分性别年龄、城镇乡村、教育程度、对艺术的接触频率,等等等等,会在电视机前专门等着,尖叫跺脚。
网罗这样一个年龄段的面容端正的男歌手以充作节目演员的结果,就是让我看到了策划者目标对准像我这样的来自城郊没有多少正规音乐教育的新时代中年妇女的心思。
2.歌曲的选择。
美声男高音歌曲,我只知道意大利文的。
如果每个人轮流唱唱各种咏叹调,介绍介绍欣赏歌剧的方法,也是一种普及工作,可以让更多的中年妇女知道美声不仅仅只有一道“我的太阳”。
但节目组偏不。口口声声这个节目的目的之一是让更多人开始听美声,却选了“渔光曲”旋律的一首歌,词改了改,让小伙子唱。
这渔光曲是旋律复杂?高音震撼?每唱一句都会彰显演唱者的美声功力、情绪感染力?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电影插曲,其旋律也躲不过小曲的惯性。
那么回到问题,为什么选这一首。
估计又被编导发现了,这歌旋律我熟悉,编导知道我就听自己母语的民谣小调舒服。
知道我没事到中餐馆还老听什么古筝啊二胡啊笛子啊演奏的流行歌曲。
剩下具体的情节和人物的设计,不想再提。
小伙子们上了节目,就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演员。
编导怎么知道我就喜欢节目里面总有一匹黑马,总是说和别人不一样的话;
编导怎么知道我就喜欢看大孩子帮助弱小;
编导怎么知道我看见哪个孩子身有残疾还那么努力就一定多注意两眼;
编导怎么知道我想看看那个奋发孩子后天的耳朵,于是专门给了好几次耳朵的特写镜头;
可那孩子自己也说,不想自己的残疾成为焦点。编导怎么不听,而专听我的八卦心声?
编导就是瞅准了我这中年妇女的软肋,而且任由这中年妇女的八卦信马由缰?
演戏是需要有某些眼泪情节烘托的,某些情绪起伏的渲染的。这样节目才不会平铺直叙。
至于是不是小伙子们本身真正所感所愿,那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了。
这节目最终是为音乐剧储备人才,让观众提前注意到这些人物。
音乐剧和歌剧的区别也没有仔细讲,也许这不是重点。
再一个,小伙子们的歌的大部分唱得没有感情,至少我听到的那些。
一首歌,不是说做出哀怨的表情,就一定能唱得出哀怨。
谢谢beauchat告诉我这个节目。
因为它让我搞清了一些事情。
附个视频,《悲惨世界》算是音乐剧,Anne Hathaway 嗓子也不是最好,但表演和演唱可圈可点。